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

莱芜日报 2018-12-04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 时伟

吕兴泉是红崖村的一名村医,行医44年,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变化———

吕兴泉当医生,也是“赶鸭子上架”。

1974年,那时的基层卫生水平还很落后,到处缺医少药。钢城区辛庄镇红崖村仅有的一名医生也面临退休,急需补充“新鲜血液”。14岁的吕兴泉辍学在家,由于上过几年学,他成了村里重点“培养对象”。

靠着勤奋努力,1978年,吕兴泉如愿拿到了《赤脚医生证》,成了一名赤脚医生。一座10平米的小草屋成了吕兴泉工作的地方:老旧的木桌摆放着看病“老三样”,剩余的空间仅容下一个柜子用来存放药品。吕兴泉说,当时药品非常珍贵,卫生室仅有10余种药品。“那时候,阿司匹林几乎成了万能药,谁有个头疼脑热就给开几片。”吕兴泉说。由于卫生室条件有限,几乎所有病号都需要上门诊治。(下转2版)

新闻推荐

扶贫油坊 满村飘香

11月29日,在钢城区里辛街道前朱山村扶贫车间的花生油厂,村民正在挑选花生。作为省级贫困村的前朱山村,山地居多,村民多种植花...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