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年,东汶南村生姜登上淘宝网销量榜首。可一开始却是 “你不信,我也不信”

大众日报 2018-11-28 09:48 大字

□本报记者于向阳

本报通讯员时晔然

许多农特产品,像烟台苹果、潍县萝卜,纯正的品种只起源于那“一亩三分地”。闻名全国的莱芜生姜也一样,正统“血缘”在莱芜市莱城区东汶南村历经2000多年,因块大、皮薄、肉嫩、辛香,历史上曾被选为朝廷贡品。

但到2015年,这个村只剩下个别老姜农还在坚守种着,种出的生姜成色也混同于一般。曾经显赫一时的“汶南生姜”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2016年,新上任的东汶南村党支部书记亓新华带领村民成立了“汶南生姜专业种植合作社”,憋着一口气,力图重振“汶南生姜”品牌。然而到了年末,出产的十多万斤生姜滞销。

为难之际,他听说本村小伙毕学堂在青岛和莱芜淘宝开网店,经营着山东最大的发饰企业,一年收入600多万元,喜出望外。亓书记前去打探虚实,希望小毕能够回乡创业,共同把“汶南生姜”做成全国知名品牌。

“全国知名品牌?这我还真不信。”毕学堂看出亓新华是条汉子,一心想带民致富,但这“一亩三分地”里能不能做出名堂,还是要打几个问号。

亓新华没有罢休,一连7天“三顾茅庐”。毕学堂被亓新华的韧劲打动,决定回村发展。

回到村后,毕学堂借助大数据软件,拿出了一份《汶南生姜电商销售计划书》,对2017年各月份的生姜销量进行了规划,承诺3个月之内,把生姜做成“爆款”,全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500万元。

“这还没开始干,将来卖多卖少你能有数?我可不信。”这回不相信的成了亓新华。

2017年元旦,东汶南村的“食惠美”和“田泰绿源”店铺在淘宝开张。第一个月就卖出两三百单,这让亓新华开始刮目相看。但毕学堂眼里喜中有忧:“咱们鲜姜价格和云南小黄姜相比不占优势。我们用老姜打市场。”

随后,“老姜母”的招牌应运而生。女性普遍体寒,作为姜种用的老姜,虽然其貌不扬,但味道比鲜姜更浓厚,滋补身体效果更好。一上市,“老姜母”效果立竿见影,第三个月销量就涨到了1500单,成了淘宝“爆款”产品。

颇有经验的毕学堂还发明了“姜票”,打开微信公众号,输入票号和密码,一包包生姜即能给亲戚朋友送上门。

2017年,东汶南村生姜全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比毕学堂预测的数据还要高,稳坐淘宝网销量榜单。

这下,不仅亓新华,全村人都信服了。

“光你厉害不行,咱得培养本土人才啊。”在亓新华的建议下,毕学堂每周坚持在村礼堂讲课。最初十来个人,后来三四十人,年轻人来学习,老年人看新鲜。大家纷纷转发朋友圈,来听课的越来越多。街道办领导得知后,干脆把他请去给全街道村民讲课,200多人的会议室,每次都坐得满当当的。坡草洼村村民亓振,在听了毕学堂的课之后,放弃了装修的活,在淘宝开了一家网店,专门销售泡脚花椒,一年纯收入将近10万元。远在颜庄镇、羊里镇、雪野镇的村干部也纷纷找上门,请他支招。

随着订单的增多,合作社土地从最初的十几亩扩展到了200多亩,6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两委”还拿出20%的利润作为集体收入扶贫,全村30多名贫困户全部脱了贫。

今年6月,在中国农业创富大会上,“汶南生姜”荣获十佳优质农产品称号。10月,在中国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上,又荣获“最具影响力品牌”奖项。

眼看又到年底,今年生姜销售额超3000万元已成定局。亓新华跟毕学堂商议:“全村成立股份公司,鼓励村民入股,发展生姜深加工,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这回,他俩都信了。

新闻推荐

莱芜市公共汽车公司开展2018年冬季恶劣天气应急演练

晨刊讯(记者徐国明)11月27日,记者从市公共汽车公司获悉,为切实做好冬季安全生产工作,增强驾驶员冰雪天气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冬...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