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大王”出名记

莱芜日报 2018-11-09 01:01 大字

□本报记者 王飞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下河村,靠着勤劳的双手,他从贫穷的苦力到养殖合作社的带头人———

“每只1毛2,8个人今天抓2万只没问题。”11月5日,雪野旅游区大王庄镇大下河村,赵同生正在与电话那头的客户算一笔账,电话中提到的这8个人,从事一项很有趣的工作,他们有统一的称号叫“抓鸭服务队员”, 专门给莱芜和周边几个城市的肉鸭养殖场抓鸭子, 58岁的赵同生则是这个服务队的“抓鸭队长”。

这个“抓鸭队长”因带动了村民养鸭致富而远近有名,而在20年前,他的名气却始于一屁股的巨债。

70、80年代,与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赵同生一家过着清贫的务农生活。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的潜能得到激发,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年轻的赵同生内心也萌动着出去闯荡挣钱的想法。“那个时候全国都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看着别人挣钱心里馋的慌,我也想出去试试。”赵同生说。

1984年,赵同生去济南当起了拉车工人,每天拉着“地排车”,拖着3页楼板走上19公里的路程,一趟能挣4块钱,靠着下苦力,他挣到了第一笔工钱。1995年,生姜行情正旺,赵同生拎着一杆秤只身去天津开始干起了生姜批发的生意,却没想到不到3年的时间就碰上了98年姜市的寒冬,姜价的猛跌不光让他赔掉了积蓄,还欠下了20多万元的欠债。

带着一屁股债,赵同生回到大下河村,成了村里的“名人”,稀疏的柳条门前,站满了前来要账的债主。然而祸不单行,等待他的却是更大的打击,后来妻子和父母几位亲人的接连去世,让赵同生跌进了人生的最低谷。

2002年,大下河村响应政策,与养殖企业合作,率先发展起了家禽养殖业,成立了当时全市规模最大的肉鸭养殖场,18名村民成为了养殖户,赵同生也是其中一户。从零开始,现学技术,村里不仅帮他接好了水电,修好了道路,还帮忙建起了2个鸭棚,从1000只鸭子起步,边学习边摸索,从此赵同生开始跟鸭子打起了交道。

从一开始的低效率的全人工喂养,几年的功夫开始转为简单的半机械化操作,赵同生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每年都能有几万元的收入。

2017年,莱芜市畜牧养殖业推行“以奖代补”政策,以奖励形式鼓励养殖户改用粪便无害化设备。当年秋天,赵同生就率先完成了全自动化设备改造,“粪便经过过滤槽进入地下管道,再经过三级过滤池,转化为苗木地肥料,正好就成了旁边这几十亩果园的肥料。”赵同生介绍道。养殖场实现了全自动化,赵同生又带动了20多家家禽养殖户,为他们提供资金、大棚建设、技术指导等帮助,其中一家投资2000多万,占地60余亩,年利润达到50多万元。同时,赵同生与村民一起成立了“抓鸭服务队”,40多位村民成为了“抓鸭能手”,为周边多个城市提供合同鸭出栏服务。

“日子过好了,那20万元的巨债可还完了?”“不光还完了,还又借出去了20多万呢。”赵同生说完长舒了一口气。

新闻推荐

幸福食堂 盛满民心

热菜热饭送到餐桌、荤素搭配科学营养……11月6日11时左右,钢城区辛庄镇下三山村幸福食堂的掌勺大厨刘效国把刚刚出锅的五...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