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司增?把球技传给更多篮球爱好者
□记者朱虹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重阳节又叫“老人节”。重阳节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风俗,更传承了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物质普遍满足的今天,老年人更需要的是爱、健康、快乐和陪伴。“老人节”来临,记者采访了9位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听他们讲出自己的心愿。
深秋来临,天气一天天转凉。清晨时分,当很多人还留恋被窝里徐徐的暖意时,篮球场上已经出现了一群篮球爱好者的身影。传球、带球、运球、投篮……在队伍中,朱司增的身影格外明显。
身材并不高大,但步伐却很稳健,每招每式都很灵活和专业,让人很难想象这位篮球爱好者已经60岁了,而且还是一位有42年球龄的老人。熟悉他的人,送了他一个篮球“教授”的称呼。
“现在群众性体育活动本身就比较匮乏,公共体育场所也偏少。我的心愿是希望政府多建些便民篮球场,我愿意无偿把我的篮球经验和技巧传给更多喜欢篮球的人,让这项运动在社会上有所发展。”朱司增说。
打篮球是朱司增老人痴迷一生的爱好。上小学的时候,朱司增就酷爱篮球,但是母亲担心他耽误学业,偷偷把他的篮球剪破、扔掉,阻止他打球,但他依然每天偷偷地坚持着打篮球。 13岁,随父母到云南求学,在初中的第一堂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发现他球打得不错,就把他编进了校篮球队,教给他正规和专业的打球技巧,训练他的基本素质。1972年,他代表自己的学校———昆明市第14中学参加云南省中学生比赛,一举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更增加了他对篮球的痴迷。
跟随父亲转业回莱芜后,他被安排到曾经的“17号信箱”工作,也就是后来的山东省汽车制造厂。在1979年曾代表原工作单位参加当时莱芜县的篮球甲级联赛,并首次荣获也是唯一的冠军。
随着年龄增长,朱司增身体也不如年轻时灵巧轻便。和他从20世纪70年代一起打过比赛的球员们,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还活跃在篮球场上。渐渐地,朱司增也从一线球员退到了二线,成为裁判和教练。作为教练员,他曾指导很多球队一路打进了省里的决赛现场。前些年,有人看中了他的技术,邀请他一起合作,开一家盈利性的篮球培训班,但被朱司增婉言拒绝了。他认为这样做有违自己爱好篮球的初衷。在正规的篮球友谊赛等体育赛事活动中,他会以裁判的身份出席,专业公正地对待每场比赛。但相比较这些身份,他更喜欢做球员。
“我们有个‘篮球之家’的群,一群爱好篮球的人经常在群里约个球。大家不分年龄,不分身份,聚在一起打打球,锻炼锻炼身体,还互相交流一下感情。对于我们来说,很有意义。年龄虽然大了,但这个爱好不能扔了。我希望更多年轻人喜欢篮球运动,也愿意把自己这些年来打球的经验技巧全部教给大家。”朱司增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群通讯员刘永青)10月14日,第五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江苏苏州举行,来自莱芜市的“东...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