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钢城区新华军工纪念馆(下)

鲁中晨刊 2018-07-07 09:11 大字

□记者 吴健 通讯员 尚绪亮

图一

“七一期间,纪念馆每天都要接待10批左右的参观者。自4月27日试开馆以来,来我们这里参观学习的有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等省直机关、部门,淄博、聊城等邻近地市以及莱芜市的部门、单位,截至目前,共计接待250多批次,8000多人。”7月3日,记者在钢城区新华军工纪念馆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地采访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新华厂厂史,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发展史

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迫击炮弹是当年新华厂的主要产品。上世纪70年代初,9363厂开始采用稀土铸铁工艺生产迫击炮弹,解决了以往灰口铸铁工艺存在的缺陷。为了攻克这一难关,技术人员在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内,强忍着3000多摄氏度的熔化金属的高温炙烤,在不超过50厘米距离的范围内,一次又一次地比对各种添加方案。据老职工回忆,当时一是温度高,二是熔化的液态重金属蒸发气体有毒,但条件简陋,没有防护衣之类的防护措施,大家就想了个土办法,把厚棉袄用水浸湿,把头一蒙就开始工作。就这样,经过一次次试验,终于克服了技术难关。

1971年,新华厂82毫米迫击炮弹尾管棒料车削工艺改为冷挤压工艺;

1976年,新华厂将82毫米迫击炮弹尾翅片厚度由2.25毫米改为2毫米,射击精度进一步提高;

1979年,新华厂自制设备,将弹尾尾管传火孔工艺由台钻单一开孔改为组合钻加工,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

1984年,82毫米迫击炮弹弹体、弹尾电泳涂漆新工艺试验成功;

……

这些只是新华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之一。厂里的老员工、老技术员、老管理工作人员曾告诉前来了解情况的纪念馆工作人员:“当年新华厂几乎一半以上设备的关键部位和关键技术都是自制和独创工艺。”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新华人拿出了当年开进大山拓荒创业的热情和干劲,很快完成了由军品向民品生产的转型。从1980年开始,他们以铸造、机械加工、木工车间为主,与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联合生产“双喜牌”JB-2家用缝纫机零部件,第二年就建成了缝纫机零部件、铸造、机加、台板生产线,形成了年产10万配套件的生产能力。新华厂最为人所知的民品,应该是“金象牌”自行车的各主要部件,当时飞驰在山东广大城乡的金象自行车的车架,绝大部分出产自新华厂。

图二

图三

发扬“三线”精神,建好红色阵地,还原红色岁月

图一 展馆内景图二“看,这就是我们。”老职工追忆当年岁月。图三 社会各界参观当年的生产设备图一 记者 吴健 摄;图二、图三 记者 张铭 摄

今年4月27日,钢城区新华军工纪念馆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地试开馆仪式在原新华厂102车间旧址举行。仪式现场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100多名原新华厂老职工代表。看到当年奋斗过的地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997年,新华厂搬迁到泰安,热闹了30年的山沟一下子沉寂下来。

2017年6月,按照市委关于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地的总体要求,钢城区决定建设新华军工纪念馆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地,保护、挖掘、宣传好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并成立了钢城区红色传承学习教育基地建设指挥部,正式入驻原新华厂。

建设之初,钢城区就确定了“保护与开发并举、展览与体验结合”的原则,制定了修旧如旧、还原场景、原真活体的规划思路,努力做到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艺术展示和教育目的高度统一、历史回顾和党性教育高度统一,确保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建设之初,指挥部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场地的清理——— 仅102车间原址上就有3家企业,车间的山洞养起了蘑菇。指挥部工作人员积极上门做工作,终于顺利地完成了补偿回收工作。

经过前期大量准备工作,当年12月份,纪念馆正式开工建设。

当时,天气已经到了最冷的时候,山里的温度最低能到摄氏零下十几度。大家充分发挥当年新华厂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的“三线”精神,连续奋战,经常加班到凌晨3点,累了就拼起几张椅子躺一会儿,一直干到大年三十下午。就是凭着这种干劲,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于今年4月27日顺利试开馆。

建成后的纪念馆,分为主展馆和山洞实景车间两部分。主展馆约2000平方米,分为遥望崮乡、红色印痕、风雨春秋、挺进大山、无声战场、苦乐年华、情满热土、魂铸青山等8个展厅,共展出图片200余幅、文物100余件、场景10余处。山洞实景车间总容积约10万立方米,展出大中小设备50余台套。

照片讲述传承红色记忆的故事

在新华军工纪念馆,有一张第一任厂长马相礼在青岛受毛主席接见时的合影照片分外引人注目,这张照片的背后有着曲折的故事。

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在搜集展馆资料时,他们了解到有这样一张照片,便立即通过新华厂老职工王美成与马相礼的两个女儿取得了联系。马相礼的两个女儿在济南居住,当得知工作人员是为建设新华军工纪念馆收集资料时,非常热情。她们告诉工作人员,在搬家时见过这张照片,现在可能在青岛的弟弟那里,她们会帮着联系。工作人员的高兴劲还没下去,几天后马相礼的女儿打电话说照片怎么也找不到了。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过几天,马相礼的女儿马锡萍突然打来电话,说她青岛的一个同学家里有这张照片。接到电话,工作人员当天就赶到青岛,在马锡萍同学的家里找到这张照片并翻拍下来。

在山洞实景车间里展出的车床、冲床、摇臂钻床、插床、砂轮机、台钻、水压机等设备,也是工作人员费尽周折“淘”来的。新华厂搬迁到泰安后政策性破产,厂里的机器进行了拍卖。纪念馆工作人员在与厂里的老职工座谈时,结识了莱芜老乡亓星亮,他积极帮着打听这些机器的下落。过了一段时间,他告诉工作人员,泰安省庄一家企业有这些机器。工作人员立即赶过去,却发现这家企业包括这些机器在内的资产已经被法院查封,只好空手而归。就在此时,工作人员又得知泰安高新区的一家企业里有十几套新华厂的设备,赶到企业后找到了这些机器。“这些机器当时还有原厂的固定资产标志牌,名称、使用时间、属于哪个车间等内容一应俱全。”工作人员说。由于机器正在使用,一开始企业老板不愿意出售,工作人员跟上做工作,终于让这些历经风雨的机器“回了家”。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建馆过程中,新华厂的老职工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前文所说的王美成老人就是其中之一。王美成老人1968年从济南27中毕业分配到新华厂,担任102车间副主任达20年。展馆的建设过程中,他不但积极帮助联系、提供资料,还多次到现场对展馆建设和展陈复原进行指导。王美成曾这样对工作人员说:“这是30年前我们奋斗过的地方,我们曾在这流过泪、流过血,如今,厂房焕然一新,让我们有了回家的感觉。建设主题教育基地,既是对我们老一辈人精神上的慰藉,对年轻人也有很好的教育启迪作用,我们会全力支持。”

新闻推荐

“防溺水公益课”走进小学校园

7月3日,凤城公益联合莱芜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来到苗山镇见马小学和苗山镇中心小学,开展“走进校园,预防溺水”公益讲堂活动。...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