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防御风险 市气象局现代化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张加永 通迅员 周祥祥
今天是第58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智慧”气象。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如今,小到出门穿衣戴帽,大到区域经济生活布局,都离不开气象信息的参考。
从简单的气象观测设备到天地空一体化观测网络,从经验预报到数值预报,从报纸、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到数分钟内就能全覆盖发布的天气预警,气象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走向智能、融入更多智慧的趋利避害史。
近年来,莱芜气象事业快速发展,公众正享受着更加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预警和服务。那么,莱芜在气象现代化建设方面又有哪些成果?在气象预报、防灾减灾服务方面又有哪些创新实践?记者就此做了专门采访。
科技支撑 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形成。目前,市气象局已建成国家气象观测站1个、区域气象观测站30个、土壤水分站4个、设施农业气象站1个、交通站2个、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站1个、校园气象站1个、移动气象台1部和713C天气雷达1部,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升级了核心交换网络设备,建成了大容量存储设备;完成了移动气象台卫星通信系统升级,实现了自动寻星功能;更改了从组播源到市气象局的整条线路的组播方式,保证了泰山雷达在本地的实时显示;购置了移动标校系统。
预报预测系统基本完善。卫星资料SWAP、SMART应用平台和临近预报SWAN系统在市气象台安装,完善了数值预报产品检验系统;研制的莱芜市雨情自动统计与服务系统和莱芜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与服务系统,提高了自动化水平。气象预报实现了网格化,开展临近(2小时内)、短时(6小时内)、短期(1天至3天)、中期(4天至7天)、延伸期(11天至30天)天气预报业务以及月、季、年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开展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预报、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和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2013年以来,24-72小时预报晴雨预报准确率、一般性降水预报、最高气温预报、最低气温预报质量位居全省前列,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准确率81.1%,提前量114分钟。去年,24-72小时预报准确率全省排名:晴雨第8名、一般性降水第6名、高温第1名、低温第5名。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市气象局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与时俱进拓展气象服务领域,通过丰富服务手段,力争让公众乐于接受、乐于传播、乐于使用。开辟了以移动云mas平台为主、亿美为辅的决策手机短信发布渠道,国家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设取得新突破。完成影视演播室升级改造,采用了气象全景真三维虚拟演播系统,实现了电视天气预报全高清节目的编录;建成一键式发布系统,实现了短信、12121、传真、微博、微信、邮件、手机客户端、政务平台等多个平台的融媒体发布,并实时对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信息发送时间。气象信息发布由传统媒体过渡到融媒体,新增莱芜日报“气象之窗”、“莱芜天气”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以及“凤城风云”、“嬴牟三农服务”、“莱芜高速公路应急处置联动群”、“莱泰京沪高速公路工作群”、“嬴牟风云”手机APP等信息传播方式,服务迅速且面广、线长,有效提高了气象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2017年,市气象局共发布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81次,通过决策气象服务短信平台发送决策气象服务信息313条55万余人(次)。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跨越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建成了现代化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包括作业系统、指挥中心和校验系统,目前全市有4部火箭车,流动火箭作业点8处,地面燃烧炉30部,地面燃烧炉实现山区全覆盖,地市级人影燃烧炉布设数量、覆盖率全省第一。作业指挥人员和作业人员实现通过对讲机进行一键式喊话,30部地面燃烧炉通过GPRS网络实现远程监控和实时追踪,建成3台雨滴谱仪用于降水监测、分析和效果检验。通过地面燃烧炉和发射火箭弹两种方式,2017年共组织开展增雨(雪)、防雹作业16次,为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贴心为民 气象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2月4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文件明确提出,要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市气象局致力于不断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开发了《莱芜市农用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立了农用天气预报适宜度综合指标体系和农用天气预报产品知识库,实现了农用天气预报资料的查询、统计,服务产品制作的自动化、规范化。拓展农用天气预报、设施农业小气候预报、作物产量预报、土壤墒情监测预测、发育期预报等预报业务,实现农业气象预报业务产品的多元化。建立了农业种植大户决策短信群组,全市305家涉农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纳入信息库,重大灾害、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基本实现了直通服务。据了解,位于雪野旅游区的市气象防灾减灾及气象为农服务试验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基地的规划建设主要以为农气象服务为主,目前建成的新型713天气雷达1部、气象观测站6个、土壤水分自动站1个、2座试验大棚及1个设施农业观测站进入试运行阶段。开展了温室大棚设施蔬菜种植小气候观测及核桃、樱桃、苹果、梨桃等果树种植观测实验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市气象局着力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环境事件等气象应急保障机制,出台了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专项实施方案;建成气溶胶观测站1个,环境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得到加强。联合成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专家库,制定了莱芜市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会商方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2017年共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10次。
“近年来,莱芜市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也不断提升,但仍然还存在个别‘短板\’,短时临近强对流天气预报还存在困难,下一步,要以智慧气象建设为契机,继续提升莱芜市气象业务能力,让老百姓能够体验到更加准确及时、体贴的气象服务。同时,围绕民生保障,做好气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做到‘报得出\’‘报得准\’。”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广庆在部署新一年工作时强调。
2018年,市气象局将切实做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重点做好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气象综合业务平台、气象装备保障业务一体化平台、CIMISS数据资源的开发应用平台建设;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重点开展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项目建设、航空节气象服务、军民融合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生态气象业务,重点做好生态气象观测、气候资源评估应用,并深化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共同做好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及应对工作。全力提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气象保障,重点是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业务,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及为农服务试验示范基地管理,推进试验基地业务楼建设步伐,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开展格点预报业务。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改革,着力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驰而不息抓好督办落实工作。
?气象专家走进田间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
“智慧”预测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关系到每个人,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生活。虽然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但秉承“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的理念,市气象局尽力做好每一次天气预报,不断努力触碰可预报性的“天花板”。
在精准气象预报的基础上,气象应急联动能力也不断提升。城市社区书记全部纳入手机短信平台,预警信息实现全覆盖,24小时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通过街区显示屏实时发布。与交通、交警等部门合作,建设完成2个交通气象站,开展“平安行·你我他”、高速公路应对恶劣天气等交通气象服务;与市国土局加强汛期强降水导致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和地质灾害普查;汛期内加强与市防汛办、市城防办、市水文局的沟通,联合做好暴雨、洪涝、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工作;开展林业气象服务,及时开展雨季造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气象服务。
今年3月15日至17日,在接连几天的暖春天气后,一股强冷寒潮天气迅速逼近莱芜市,但早在3月14日11时20分,市气象局就提前一天发布了寒潮黄色预警信号,并通过多个官方微信群发布雷达回波、雨情信息、气象预警等最新气象信息,保证各镇(街道)信息员、各敏感行业及时了解最新天气状况,有效保证了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
?3月17日,市气象局对外开放,迎来千余名参观者。图为学生们正在认真聆听气象工作人员讲解观测知识。
气象防灾减灾及气象为农服务试验示范基地全貌。
新闻推荐
□记者尚敬鹏齐鲁晚报总经理张天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兴起和发展,“新闻快餐”产品越来越多,就新闻图片而言,非常有质量的新闻图片有所减少,必须要大力提高新闻图片质量,坚守住...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