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人”变“社区人” 忻城县城南新区增仰小区居民新生活剪影 □潘显高 罗静
坐在宽敞明亮的新搬迁入住的楼房中,曾住在忻城县遂意乡增仰村古肥屯的62岁的村民蓝金业感觉像做梦一般。他指着新房里的墙面说:“以前住在山区,房子是木屋,每逢下雨,总担心房子会倒。”
增仰村地处大石山核心地带,山高路远,交通闭塞,石漠化严重,是当地有名的“穷窝窝”。
“增仰村有21个自然屯107户285人,土地只有416亩,土地中间多有石头,难以耕种,靠农业实现脱贫很困难。”谈起增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该村驻村第一书记肖如宣感触很深,增仰村很多村屯不通路,基本是靠天喝水。
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这是增仰村群众的一道“疤”。面对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的窘境,要实现脱贫,“搬”成了最根本的出路。从2018年开始,忻城县对增仰村实施整村搬迁,城南新区成为增仰村民的新家,群众住上了新楼房、过上了新生活。
“我家现在住在县城,住的是楼房,三室两厅,还是县城的开发区。”蓝金业说,搬迁前,新房里的水、电、门窗等全部装好,买了床直接拎包入住,最近家里还进行了重新装修,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蓝金业家在5楼,站在阳台上,他指着前方不远处说:“我们现在住的小区叫增仰小区,周边的聚福新城、光明小区等住着从别的地方搬过来的贫困户。小区附近还有学校、市场,从‘山区人’一下变成了‘社区人’,想想都很美。”
增仰村整村搬迁后,如何让群众放心地搬、安心地住?公益性岗位的开发、“扶贫车间”的引进,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的担忧。
7月16日,在忻城县城南新区安置点的忻城县信荣达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200多名工人全力投入到电子配件的生产中。蓝金业的儿媳班海桥也在这里务工。“我老公在外地务工,父母身体不好,我在这里就近务工,既可以带小孩又可以照顾老人。”班海桥说,现在每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
班海桥说,因为家里劳动力少、人口多,政府还在社区安排了公益岗位,家人每个月不定期在小区门口执勤,一个月也有1000元钱的工资。
像班海桥一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还有很多。从搬迁至今,增仰村的搬迁群众外出务工114人,其中贫困人口96人,大部分是在当地的“扶贫车间”务工。同时,针对家庭实际情况,还安排护林员2人、保洁员2人、公益性岗位12人、临时公益岗位8人,让搬迁家庭均有家人就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
“下一步,我们积极对接人社等相关部门,多组织贫困群众进行生产技能培训,让群众掌握更多劳动技能,进一步拓宽就业面,朝致富目标迈进。”肖如宣在谈到脱贫计划时如是说。
新闻推荐
记者在罗欣华家采访。“我们以前要用水只能让家里的精壮劳动力到红水河里去挑,一担水来回需一个小时……”6月28日,记者到...
忻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忻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