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县北更乡加猛村:咬牙啃下两块“硬骨头” □本报记者 樊荣华 韦海臣
站在忻城县北更乡加猛村委办公楼上,一眼望去,除山坳里叶子已有巴掌大的桑树,到处是尖尖的石头,一摞摞地堆在那里,十分刺眼。
加猛村下辖35个自然屯389户1045人,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7亩且全部为旱地,建档立卡贫困户179户569人,是来宾市7个极度贫困村之一。
经过前几年的努力,加猛村仍有65户164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高达15.69%。加猛村是今年的预脱贫村,计划脱贫61户155人,将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
驻村第一书记周东正告诉记者,对照脱贫摘帽指标,加猛村最难啃的两块“硬骨头”是有安全住房保障和有稳定收入。
蒙启义是加猛村上满屯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长年在外务工,女儿在县城读书,寒暑假居住在亲戚家,家中用石头垒砌的房子看起来还算坚固,但因长年无人居住,屋顶老化,出现了漏雨。
忻城县今年把“农村危房改造歼灭战”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点工作来实施。根据该县出台的2019年农村危房改造(含维修加固)补助标准,像蒙启义这样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贫困户可享受危房改造政策。
政策出台后,周东正和村干部第一时间电话告知蒙启义,并向其详细讲解政策。然而,蒙启义不愿回村里建房,也不愿修缮旧房子,且希望搬出大山到乡镇或县城安家。了解情况后,周东正马上为蒙启义申请易地扶贫搬迁名额。
在加猛村,像蒙启义这样住房没有保障的仍有5户群众,其中2户贫困户、2户非贫困户和1户五保户。周东正说,经过宣传动员,有1户贫困户近期开工建房,其他住房无保障群众也将在今年解决住房问题。
另一个难啃的“硬骨头”是如何实现稳定收入。为此,加猛村在种桑养蚕上做文章。加猛村桑园面积常年达到420亩,实现贫困户种桑养蚕全覆盖。
在该村的祥东桑蚕种植合作社,记者看到,负责人石大杰正带领工人对蚕房进行清理和消毒,准备培育新一批小蚕。石大杰说,蚕房每批能培育60-70万只小蚕,每万只小蚕能有250元左右收入,目前合作社带动36户贫困户发展桑蚕业。
“在忻城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我们正在扩大合作社规模。”石大杰说,新蚕房基地主体框架已经完成,正在装修。新基地更加标准规范、设备更加齐全。建成后,每批次能培育100万只小蚕,将进一步增加贫困户收入。
加猛村还大力发展育肥牛产业。针对大部分贫困户无劳动力或劳动力弱、掌握技术落后的特点,加猛村实行“代养+领养”模式,贫困户以政府补贴资金入股参与养殖,年利润按入股资金的8%分成;针对有劳动力,但无资金或资金困难的贫困户,采用领养模式。贫困户与公司签订协议后,领养牛犊,然后由公司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全程跟踪,饲养一年后,超出原牛犊体重部分公司按市场价回收。
周东正告诉记者,除发展产业外,村里还拿出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对确实无能力提高家庭收入的贫困户实施部分兜底措施。
“按照脱贫目标,我们将咬牙啃下这两块难啃的硬骨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周东正说,目前正按计划推进各项工作,帮扶工作扎实开展。
新闻推荐
爱心志愿者到求助对象家里了解情况,指导他们填写相关表格。“我们迷路了,正在想办法出去。”7月27日16时,忻城县鸣发爱心助...
忻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忻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