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指尖上的最美美民族风

来宾日报 2019-08-09 09:40 大字

学生认真学习扎染技艺。(受访者供图)

板蓝根,又名靛青根,味苦,具有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利咽之功效。在忻城县大石山区一位教师手中,板蓝根不仅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草药,更是一个可以传承非遗文化的媒介。

近日,由来宾市选送、忻城县高级中学教师陆南希指导的《弘扬历史非遗文化传承扎染技艺发展》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记者特地赶赴忻城,探寻获奖背后的故事,感受非遗文化扎染技艺的魅力。

一番思索 选择扎染

在忻城,记者见到织锦艺术传承人、忻城县高级中学扎染艺术实践工作坊带队老师陆南希。近年来,全国各地学校积极引进非遗文化艺术,2015年,忻城县高级中学的领导找到陆南希,希望她负责这方面的课程。

“当时我就想,要教什么好呢?”陆南希从小接触壮锦,但壮锦难度较大,她担心学生学不会、做不好,于是想到了扎染。扎染是一项古老的民族技艺,相较壮锦容易得多。

定好教研方向后,陆南希便开始学习和研究扎染技艺。

她在网上搜索相关视频,再根据所学一遍遍试验。2017年,陆南希熟练掌握扎染技艺,开始正式教学。在课堂上,她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扎染的理论、染色步骤等相关知识。2018年,待学生了解和掌握扎染的基础知识后,她开始教学生实践。“我给1000多名学生上课,从中挑选100人学习扎染技术,最后优选30名参与工作室的实践工作。”陆南希说。

追根溯源 传承文化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黄河流域,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秦汉时期,扎染已不鲜见,到南北朝时,扎染布料已广泛用于人们的日常衣着,并制成较为复杂的花纹,后流传至云南、日本等地。这项技艺的独特之处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布料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然后用蓝靛、板蓝根等植物染料着色。花纹和形状可根据个人喜好设计,染出来的成品蓝白相间,朴实美观。

现代扎染凭借其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于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最有名的当属大理扎染,此外还有白族扎染、彝族扎染、自贡扎染、日本扎染、印度扎染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据陆南希介绍,扎染看起来简单,其实步骤繁杂。首先是泡染料,需泡一个星期,若想要颜色深,必须多次浸泡,工艺十分繁琐,布料的质量也会影响染出的效果。在染色前,首先要设计好形状(花纹),然后放入准备好的染料缸内染色。染色后要晾干,但不可暴晒,因为暴晒容易褪色。“需要注意的是,线绑得越紧,纹路就会越深。”陆南希解释道。

“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扎染,学得很开心。”陆南希说,第一次染色成功时,学生激动得手舞足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遇到不懂的地方会主动请教她。“他们有时会问我为什么染不出颜色。”陆南希告诉学生,染料只能在低温下制作,高温会加速发酵,导致染料变臭、氧化,染色失败。“缝扎花纹时,尤其要注意针线用得是否正确。”陆南希提醒。

苦尽甘来技艺成熟

扎染技艺在学校从无到有,又在一次次蜕变中逐渐成熟,其中的艰辛只有陆南希自己知道。“为染出最美的颜色,我经常往深山里跑,只为寻找传统染织原料,找到绿色无污染的染料植物。”陆南希说,为节省经费,她利用周末带学生上山采摘板蓝根,用它染出的颜色清新自然,百看不厌。

每次实践活动,陆南希都会拿着书本,带学生走村入户,辨识板蓝根。“因为很多学生是在县城长大,不知道板蓝根长什么样。”陆南希说,在学生接触扎染前,首先得让他们认识染料板蓝根。

染好的扎染作品需用木架撑起来。由于经费有限,陆南希会买来木头自己设计,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支架。“单单制作支架就需要一两个星期,因为平时学生要上课,我也要上班。”回忆起那段时间,陆南希很感慨。为了做出优秀的作品,有一段时间,陆南希和学生每天都泡在工作室里,很晚才回家。

在学习扎染的过程中,有人放弃,也有人挺了过来,现在留下来的学生都掌握了扎染技术,陆南希觉得很欣慰。“扎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意义非凡。”陆南希说,她会将这项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广州长隆之旅 □忻城县实验小学 苏炳鋆

7月25日是我们出来旅行的第三天,对我们小孩而言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天。早晨起床,拉开窗帘,我们沐浴着清晨的阳光,简单地享用一...

忻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忻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