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农民通讯员与《来宾日报》结缘 讲述12年的新闻情结

来宾日报 2018-11-26 10:01 大字

莫荣武(左)与本报晚报记者手拿《桂中日报》、《来宾日报》合影。(晚刊记者 韦朗城 摄)《来宾日报》的前身《桂中日报》颁发给莫荣武的“先进通讯员”荣誉证书。(晚刊记者 唐毅 摄)

晚刊讯(记者 唐毅)“老前辈,您请坐!”11月23日,来宾日报社全媒体中心迎来一位特殊的访客。他叫莫荣武,今年63岁,是忻城县思练镇一位农民通讯员。从1988年投递第一篇稿件,到2000年因身体原因不能提笔,十年间,莫荣武笔耕不辍,用文字讲述家乡变化,收获诸多荣誉。

“以前,我不知道新闻稿件可以这么接地气,所以一直没有勇气投稿。”莫荣武跟记者分享第一次的投稿经历。1988年,他在《广西日报》上看到一篇名为《劝君莫钓田中蛙》的稿件,主要是通过记者讲述自己到农村采访时发现每到稻田蛙鸣的季节,就有人去捉青蛙,便呼吁大家保护益虫,保护生态。正是这篇稿件给了莫荣武启发,他觉得,自己身为农民,可以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挖掘农村新闻素材。于是,他立即写了一篇题为《粮食不怕多》的评论文章,主要是劝解农民兄弟不能因为粮食丰收就产生自满情绪,不思农事,而应再接再厉,发展生产,勤劳致富,邮寄到《桂中日报》(即《来宾日报》前身)。由于稿件立意新颖,有幸被编辑采用,这让莫荣武深受鼓舞,坚定了在新闻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随后的几年里,莫荣武坚持给报社投稿,同时报社的回信也多了起来,有约稿、改稿建议、座谈等。莫荣武的执着渐渐得到多家报纸和忻城县人民广播电台的肯定。“因为白天要务农,有时候不得不熬夜写稿,为此我老伴可没少心疼。”莫荣武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电脑,写完的稿件还需要修改两遍,核实清楚后再誊抄一遍,最后赶到邮局寄出。为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莫荣武经常写稿到半夜,急急忙忙贴好邮票赶到邮局投递。

从1988年开始投稿,到2000年因身体原因无法写稿,莫荣武获得的“优秀通讯员”证书已有厚厚一叠。

如今,莫荣武已不再提笔写稿,但他依然关心家乡的建设发展。他说:“时代在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身边的人和事都在变,但我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是永远不会变的。”

新闻推荐

119接警员: 消防战线的“幕后英雄”

宋洋洋认真接听火警电话。消防员接警后如何出动?要组织多少人,准备哪些装备?总共要花费多少时间?11月9日是消防日,记者走进市...

忻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忻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