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齐心奏好清洁曲 协力共建美丽村 ——记“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红渡经验”

广西日报 2013-12-10 18:04 大字

本报记者 罗 琦 本报通讯员 梁 亮

“以前一天顶多能卖四五十碗粉,现在生意好的话,一天可以卖300多碗!”10月28日,在忻城县红渡镇红渡村,谈起近几个月的生意,粉店老板樊喜亮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生意渐旺,樊喜亮将其归功于村里环境的改善:“以前蚊蝇乱飞,街道的垃圾臭,路边的灰尘多,生意冷冷清清;现在好了,自从村里的环境改善后,没有了臭味和灰尘,客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

自红渡镇启动“清洁乡村”活动以来,在该镇驻点创建示范工作中,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驻村工作队通过创建“一二三四”的工作机制,弹好务实曲、谱好自律篇,在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的同时,充分调动和激发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识,使大家积极自觉投身到“清洁乡村”活动中来。

1 弹好务实曲: 突出“一组织” 成立“两个会”

“你们先干,干好了,我们就跟着干。”“能不能坚持长期打扫?不要扫一天休两天,那就没意思了。”“我家脏是我自己的事情,你们不用管。”……今年5月底,在红渡村召开的一次群众大会上,对于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乡亲们有支持的,有观望的,也有抵触的。

工作队意识到,要想把乡亲们的行动统一起来,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如何调动大伙的积极性,这一现实问题摆在面前。

通过商议,工作队积极联合当地基层党组织,发挥其先锋带头作用,一起深入各村屯进行调查走访,并通过发放宣传册和倡议书、印制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地毯式宣传,不断增强当地老百姓对活动的认同感。

“我们先干起来,让老百姓看到实效,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呢?”在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推动下,红渡、雷洞等多个村相继建立“清洁乡村村民自治委员会”和“清洁乡村监督检查委员会”:村民自治委员会由村中威望高且热心为群众服务的村民组成,负责制订完善村规民约,完成村屯保洁及监督人员选举,制订相应工作职责;监督检查委员会负责本村内监督检查各项工作,健全监督及举报机制。

有了组织,有了制度,更要有落实。在各村“两会”的自治和监督下,村民自行定好了工作职责,并将相关清洁人员落实到位,认真执行清扫街道、收集垃圾、监督检查等常规工作。不到一个月时间,不少村屯的环境发生了可喜变化:常年堆积的垃圾被搬走了,进村入户的水泥巷道干净了,鳞次栉比的红色楼房也美观整洁了……

“村里变干净了,真爽!”村庄旧貌换新颜,乡亲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我也要表表决心,把门里门外搞干净了,心情舒畅许多,身体也好了。”工作队在西江村召开“清洁乡村”活动群众动员大会时,该村古稀老人蓝加明第一个在“门前三包承诺书”上签字;渡江村那兰屯黄能明等村民不计报酬,主动担任本屯义务保洁员,带头做好屋前屋后及本屯陈年垃圾清理工作;板客屯的韦建学,之前在广东打工,听说家乡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他特地向公司请了一个月的假,回乡助力清洁工作……

“先做起来,做出实效,老百姓就认可你、相信你、支持你,这样老百姓才更有信心清洁乡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安宏生感慨良多。

2 谱好自律曲: 选举“三个员” 组织“四个队”

“收垃圾啰,收垃圾啰!”在该镇红渡村,每天到17时,该村保洁员温可才便驾驶着一辆红色三轮环卫车准时出动,边吆喝边上门收集垃圾。约摸1小时工夫,一天的保洁工作即可完成,一个月下来,他可拿到700元的工资报酬。

年过花甲的温可才,是村里的养蚕大户,在被选为保洁员后,便把养蚕的事全交给了儿子,一心负责全村的保洁工作。“虽然工资不比养蚕的多,但干这事,心里很有成就感。”温可才对记者笑言。

“村里每家每户每月自愿出5元钱,聘请选举出来的保洁员负责收集、清运日常的生活垃圾。”安宏生介绍,自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以来,各村屯已相继选举出一定数额的保洁员、监督员和宣传员,他们全由村民选出,入选对象及其相关工作职责通通上墙,由村民监督。

“‘三员\’自己推荐,村民们自己选举,只要有诚心、有诚信的,大家都信得过。”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派驻红渡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黄欣波告诉记者,“三员”在村里实施分片包干机制,各司其职,同时人手一本“清洁日记”,将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群众建议记在本子上,并对群众提出问题拿出解决办法。

“村民的意识和观念一变,保持环境整洁便变成了自觉行动,建立长效自治机制也就顺其自然了。”安宏生说,目前该镇12个行政村均组建了村民自治委员会和监督检查委员会,同时还通过村规民约、开展卫生评比、“门前三包”等形式,强化乡村卫生保洁管理,现已形成了自我筹支、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

该镇还积极挖掘党员、妇女、青少年等群体力量,组织和成立巾帼突击队、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少年突击队“四个队”,充分利用他们特有的细致和活力,鼓励其发挥各自的监督作用,形成全民积极主动参与清洁活动的浓厚氛围。

“三番两次的纠错,三言两语的教导,乡亲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某些不良习惯,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去改变这些行为方式。”黄欣波说。

“不丢这里丢哪里?”这是乡亲们在扔垃圾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但今昔话语的使用,早已有所不同:以往,乡亲们总习惯把垃圾扔到某一固定区域,严重影响了该区域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每当有口角发生,他们便以此话呛人;而今,保洁员去收集垃圾,每家每户都会把垃圾事先分类打包,放在门前的垃圾桶内,减少收集环节,方便保洁员收运,每当有外人探究,他们便以此话反问。

如今,各村房前屋后的散落垃圾,田间地头的裸露垃圾,河塘水渠的漂浮垃圾……均已难觅踪影,村庄环境清洁美丽、干净整洁,绕村而行,让人备感舒适惬意。

新闻推荐

来宾:整合“美丽资源” 打造桂中旅游圈

本报记者卢彬彬本报通讯员周征黎艳曾几何时,来宾地区在广西旅游版图上只有金秀莲花山、象州温泉等几个不起眼的“小点点”。近年来,来宾市提出了打造“广西南北、东西旅游发展带节点城市,发展桂中旅...

忻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忻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