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谷乡”游随记 □程恳

来宾日报 2019-04-28 10:36 大字

郑小谷故居(作者供图)。

春雨过后,万物复苏,正值紫荆花盛开的季节。周末闲暇邀三两朋友驱车到象州县出游踏青,无不欢快和美好。

来宾市区到象州驱车差不多近两个小时,我们没有选择宽广平坦的高速公路,而是选择了乡间小路。一路吸吮着春天的气息,欢声笑语,谈论古今。午饭后,象州的朋友提议,“去白石转转吧?”我满口答应,立马出发。路上我还在疑问这白石是何地,估计是风景比较好看吧。行车在乡镇的小道上,弯弯曲曲,道路两旁种满了紫荆花,迎着和煦的微风花枝招展,争奇斗艳,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我心中不由感叹,这大千的花花世界美不胜收。

到达白石村,村前种满了金银花,花香沁心脾。朋友告诉我说金色的是金花,银色的是银花,所以就叫做金银花。原来如此。再往前走,只见远处的青山被云雾所环绕,山下的水田与青山、天空连成一片。淳淳山泉从脚边流过,两位阿姐正蹲在泉水池边洗衣服。拍打衣服的打板声、清脆的鸟鸣声、泉水的涌动声、微风吹拂耳边的声音融为一体,就像是拥抱了这美丽的大自然,感觉双脚已经全部放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瞬间在我脑海回荡起来。往里走,一个写着“比部第”牌匾的房子出现在我们面前,房子有点陈旧,很古朴,不过大体上还比较完整,显然是后面有修缮过的。房子面朝青山和水田,背后被新修的普通民居所围绕,也看不出是什么风水宝地。经朋友介绍,才知道原来这是郑小谷的故居。后面我就问了,这郑小谷到底是何方人士?朋友跟我娓娓道来。原来,郑小谷又名郑献甫,是清代著名的教育家、经学家、文学家,有“江南才子”和“两粤宗师”之称,曾官至刑部江苏、云南司主事,不过后来为了实现人生抱负辞官还乡,开始著书教馆。一生著作甚多,其门生遍及江南。听了朋友的介绍,我不禁自惭形秽,自觉才疏学浅了。怀着敬仰之情,徜徉于故居之中,诗作、字画一一陈列其中。居中还有学馆,仿真再现了当年老先生教书育人的场景。郑老先生托书像伫立在讲台之旁,像是正在讲学一般。几个小孩模样的塑雕中有正在奋笔疾书的,有正在仔细恭听的,有正在细品书著的……渐入其境,仿佛时光穿梭把我们带回到当时。在书房,一张张破旧的桌椅被整齐地摆放排开,想必是当年郑老先生接见宾客所用,或是与老友谈论古今之所。在卧室,一张古典的龙凤床摆在一边,上面沾满了灰尘,部分已腐朽,定是经历了百年沧桑。在院内墙面上还随处贴有文人墨客的名作,不过那是后人们贴上去的,估计是为渲染氛围所为。院内小道蜿蜒曲折,很有古文人雅士之风,小道两旁还种有绿油油的小树,风景美不胜收。走出故居小院,只听见一阵米饼的叫卖声,原来是一位阿婆在叫卖她的米饼。朋友跟我说,来这一定要买些米饼回去,因为这里米饼是最有名的。当地很多人都会慕名而来专门买米饼。原来如此。我们走进阿婆的店铺,阿婆自称已七十有余,可还是那么活力十足,讲话声音底气也足。一边聊着还一边给我们介绍米饼的来历和做法,只见一块块印有“小谷米饼”的米饼被阿婆手工制作出码放在木篮里,有白色的,黑色的,颜色不同,口味也就不同。我经过阿婆的允许,欣然拿起一块尝了尝,确实很新鲜,很美味,就是那种糯糯的口感,我立马掏出钱买了几包,觉得很是满足。

此时,天色已逐渐暗了下来,一看手表已是下午六时许了。村庄里已然炊烟袅袅,香气熏人,不知是何家在做红烧鱼,如果不是要赶回来宾,还真想找到那家请求主人让我们品尝一下这美味。夕阳的余晖把天空映射得格外浪漫,就像含羞少女的脸庞。伴着夕阳,我们的车在乡间小路上缓缓行驶,车子开着窗,就是想再多呼吸一下这里的空气,也是为第二天上班打好精神做准备吧!

这里让我真切回味了最质朴最自然最古韵的人文风情,就像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同时也勾起我无限的乡愁。小别了,白石村!其实,我更爱叫你“小谷乡”。

新闻推荐

同学真好 □象州县寺村中心校四(2)班 廖湘晓

爱无处不在,她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她就像炎热夏天的一股凉风,她又像雪中送炭关爱无私。随着关爱的脚步,我轻轻打开记忆的闸...

象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象州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