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郡 万象更新 象州县60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黄隆天 龚坚 黄科云 韦雪梅
县城全景。(特约摄影记者 龚坚 摄)11月6日拍摄的梧柳高速象州段。(特约摄影记者 龚坚 摄)象州县旧貌。(资料图片)2010年白石村旧貌。(资料图片)2017年白石村新颜景如画。(特约摄影记者 龚坚 摄)11月7日,象州大联统公司新能源电动车生产车间。(特约摄影记者 龚坚 摄)
时光飞度,岁月如歌。六十一甲子,沧海变桑田。1958年到2018年,岁值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站在这历史的节点上,让我们穿越60年的时空,回顾60年的古郡巨变,见证60年的辉煌壮阔;让我们铭记这60年的艰苦卓绝,感受这60年的激情彭拜;让我们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奋力拼搏,开创象州美好未来。
古郡大地舞彩练
进城有两座大桥,出行可选择两条路线上高速公路,货运从象州港区猛山作业区可直达珠三角……象州人民曾经不敢想象,现在出行如此便捷。自治区成立60年来,象州县实施了大批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全县道路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县交通从民国时期县内仅有公路15公里,发展到今天的公路总里程达到788.487公里。
60年前,象州人民想都不敢想的高速公路,今天,实现象州县高速公路“零”的突破,目前拥有两条高速公路经过境内。2015年12月,在象州县境内主线长18.855公里的柳州至武宣高速公路竣工通车;2017年12月,在象州段主线长45公里的梧州至柳州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在象州县境内途经百丈、寺村、运江、象州4个乡(镇),涉及20个村委60个自然村,共设3个互通式立交(寺村、百丈、运江)及1个服务区。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象州境内共有公路14条,267.09公里,那时,象州的县道公路均是以天然砂石铺成的四级公路为主。“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象州县农村公路得到快速发展,建设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截至2017年末,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由“十一五”的672.052公里发展到“十三五”期间的788.487公里。全县公路密度为41.19公里/百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21.72公里。桥梁总数达到88座,共3359.06延米。全县112个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11个乡镇全部通等级公路,通畅率100%。
象州县境内主要通航河流有红水河、柳江河、罗秀河3条,主要通航河道70公里,是广西重点开发的红水河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近十几年来,象州县港口码头建设快速发展,1995年,建成了斜坡式的象州南门码头,共有7个300吨级泊位,年货物吞吐量为60万吨;2006年,建成了填充式的石龙货运码头,有300吨级泊位1个,500吨级泊位2个,年货物吞吐量为60万吨;2015年,建成了桩柱式码头来宾港象州港区猛山作业区一期工程,有500吨级泊位1个,1000吨级泊位2个,年货物吞吐量为100万吨,是自治区“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第一批储备港口项目,是象州县首个千吨级码头。
千年古郡工业兴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及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经过六十年的不断发展,象州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推动力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从7.9%调整到54.9%,工业总量显著提升,工业结构日趋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60年间,象州工业总产值实现了百万到百亿的跨越。
1958年至1978年的20年间,象州工业产值由309万元增加到1691万元,以锻铁、纺织、缝纫、酿酒、木作、粮油加工、腐竹制造、缸瓦制造为主。1978年到1990年期间,象州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采矿及其加工业、制糖业。1990年,象州县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351亿元(当年价)。
“九五”期间,象州工业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加大技术更新改造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工业生产经过企业改制阵痛后开始走出低俗,规模、产量、质量、效益都呈现好的发展势头。
2000年后,象州县提出“工业富县”战略,在稳定提高制糖业、优质米加工、重晶石加工、电力、钡盐化工、有色冶炼和建材生产等工业体系基础上,初步建成缫丝、松脂加工、人造板生产等新行业并形成规模生产,使工业经济发展成为象州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11年,象州县吹响了“工业强县”战略号角,象州工业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象州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0.17亿元。2017年,象州工业总产值达到126.25亿元,形成了汽配、家具、能源、造纸、茧丝绸、食品加工、林产加工等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把握当下,我们脚踏实地,奋勇争先,工业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象州县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强化企业帮扶服务,夯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产业转移洼地,集聚发展活力。
2006年10月,象州县石龙工业集中区成立。2015年3月,象州县工业园区入围自治区重点打造30个产城互动试点园区;2016年10月,列入三江口港产城新区规划范围,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目前,象州工业园区内的制糖、林产加工等传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茧丝绸加工业、生态造纸业、特色农副食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汽车配件加工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成长。2017年,象州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2.2亿元,同比增长达31.7%。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勇往直前。随着三江口港产城新区的建设,象州工业经济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县委、县政府和全县37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象州工业定会展翅腾飞,再创辉煌。
全域旅游开新篇
一直以来,象州县有着千年古郡的美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改革开放40年来,象州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产业融合,打造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全县旅游业发展,逐渐将各乡镇旅游资源整合抱团,形成旅游精品路线。
象州县地处桂中,风景秀丽,处处皆景。然而,60前年的象州由于交通落后,基本没有旅游设施建设,大好风景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自治区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象州县加大旅游开发力度,象州温泉、古海底迷宫、七星古榕群等景点逐渐为世人所知,并成为象州旅游名片。
近年来,象州县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推进“农文旅”融合,打造旅游精品,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喜人成果。现在,运江古镇、六祖慧能大师隐修处六祖岩、明清朱氏皇族古建筑群等历史文化景点与全县各景点交相辉映,构成了古郡象州的生态旅游画卷。
在此基础上,该县每年举办非遗文化展示、壮族三月三、广西歌王邀请赛、象棋擂台赛、社文化展示、自行车环形赛等旅游主题系列活动,让游客在尽兴游玩同时,体验当地民族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以及对风土人情的体验。
60年来,象州县旅游产业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象州县内有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1个、四星级乡村旅游区1个、3星级乡村旅游区2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星级酒店3家,3星级以上农家乐7家,生态旅游农家乐40多家,旅行社4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体系,仅2017年,全县游客接待量达到337.8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5.9亿元。
千年古郡展新姿
象州古属百粤,秦属桂林,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置象州,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郡。然而象州的城市建设真正获得长足发展,则是近60年来的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象州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规模、城市面貌的变化超过了以往数千年的总和。
新中国建立时,象州县城区面积仅约0.25平方公里。1952年,象州、武宣合为石龙县,县政府所在地迁至石龙,至1962年分出武宣,县政府所在地方迁回象州,十年间象州县城变化不大。
1962起,象州县城开始建设部分公共建筑,80年代后,公共建筑迅速增加。期间通过拆除旧房、扩建老路等方式,建设了建新路、朝阳路、象桐路、光明路、象州石路等13条主要街道。至1990年,县城街道总长9公里,总面积6.75万平方米。1991年,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3.6平方公里。2009年,县城面积达5平方公里,2017年又扩展到7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用地面积扩展到68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由60年代几乎为零到2017年增加到37.96公顷,现在,随着柳武高速柳江特大桥建成,象州民族中学教育路往妙皇乡方向道路建成通车,象州的城市框架进一步扩大。
九十年代以来,象州县加快了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并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综合环境治理,县城的供电、供水、市政工程、园林绿化建设均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随着各住宅小区兴建,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
1988年,象州县共征地60亩,建设商品房255套,自此商品房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加上该县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据统计,近年来全县共实施旧城改造项目11个,总投资达12.85亿元,受益群众2707户6768人。自2002年以来,共引进地产商26个,开建楼盘46个,18层以上的高楼39栋,建筑面积约达36.19万平方米,解决了群众居住难题。
现在,随着象州县教师公寓、民族中学、老乡家园、花山小学等一批民心工程的建成,象州县城的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而随着江滨园、莲城路延长线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可以预见,象州县城一定会越来越美丽宜居。
“浓墨重彩”绘田园
象州县作为农产品主产区以及粮食大县,农业是长久以来带动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自治区成立60年、改革开放40以来,历经12个“五年计划”和改革开放的洗礼,象州县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1958年,象州县农业总产值仅2942万元,到201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已经突破29.9亿元,60年间增长183倍,农业发展的效益显著提高,农村农业面貌焕然一新。
从1958年到2018年,象州县基于全县土地的实际情况,立足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由原来以水稻、玉米、红薯为主转变为水稻、甘蔗、桑蚕、林果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并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今年,象州县围绕“粮、蔗、桑、果”四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长寿、生态等特色品牌;粮食种植面积为51.6万亩,全年总产量预计为18.8万吨,“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面积及土地整治完成10.4万亩,砂糖橘、三红蜜柚、葡萄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25.5万亩,预计全年水果总产量27万吨,产值15亿元。种桑面积保持在22.4万亩,全年鲜茧产量3.8万吨,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
另外,该县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县已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全县11个乡镇、119个村民委(社区)、1378个村民小组、76829户农户的确权登记任务已完成,确权登记任务农户数占总农户数比例为99.9%,完成测量耕地面积94.32万亩共99.83万块。农业生产形成了多线增长,整体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良好态势。
在土地确权登记基础上,象州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经营总收入累计达到24.5亿元,带动核心区农户3.8万户,其中贫困户超过0.4万户。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比当地提高20%以上。现在,象州县的各个城镇、乡村,处处呈现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迸发出的蓬勃生机。
幸福指数步步高
1957年农民人均口粮达298公斤(原粮)。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据《象州县志》记载,1984年,象州县农民年人均口粮和纯收入分别为327公斤、250.8元,1985年,农村人均年消费肉量11.6公斤。1988年,平均每户有房屋面积129平方米,每100户拥有耐用消费品量:自行车80辆、缝纫机60架、电风扇50台、钟60个、电视机20台。部分致富有方的家庭先富裕起来,成为农村中的“万元户”。1990年,农民人均口粮384.1公斤,人均纯收入543.1元。
九十年代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象州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到2000年后,城镇、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目前,全县农村95%以上的家庭已经建起了砖混结构新房,仅剩少量泥瓦房。群众在80年代的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如今已变成小轿车、电脑、手机等。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59元。
同时,象州县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十三五”象州县贫困村为33个,至2015年年底全县尚有贫困户0.9万户、3.37万贫困人口。2016年全县119个行政村1994户7800脱贫,2017年,1719户6720人脱贫,2018年全县有望摘帽15个贫困村,脱贫10682人。
新闻推荐
象州部署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摘帽认定工作要求 强化工作落实 加强督查指导
11月6日,象州县召开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摘帽认定工作动员部署暨业务培训电视电话会。会议通报忻城县对象州县脱贫攻坚考核...
象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象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