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村的“出头之路” 武宣县三里镇上江村脱贫二三事

来宾日报 2020-08-10 07:58 大字

红石路蜿蜒着向山外延伸。(武宣县交通运输局供图)上江村危房改造一角。

一座雄伟的大山里,有一条秀美的大江穿山而过,沿江星星点点散落着许多小村庄,这就是武宣县三里镇上江村所处的环境。这个地处大瑶山南麓、大藤峡上游风光旖旎的山村,因为一条红石路的修建,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可喜的巨变。

孤独的村庄

雄伟的大瑶山与秀美的黔江在武宣东部相遇,黔江划出一道美丽的半圆形弧线,改道东去,形成广西最大、最长、最著名的河谷——大藤峡。这段峡谷风光旖旎秀美,青山翠竹,郁郁葱葱,壮乡山寨散居在山林间。沿江两岸有三个行政村,因江而得名为上(峡)江村、中(峡)江村、下(峡)江村,村民亲切地称为“三峡村”。

其中,位于武宣县境内的为上江村,下辖15个自然村。村庄散落在山间峡谷中,面向黔江河,江面百舸争流,竹筏搏浪,景色迷人。不过,由于山高路远,距县城29公里的上江村成了“十三五”规划深度贫困村,也成了武宣县唯一不通硬化路的行政村。整个村被“困”在大山里,与世隔绝。

据了解,该村以前通往镇上的路,只有一条泥泞的羊肠小道,步行需花三四个小时;而想要去县城,则只有坐船逆流而上这一个办法。

要致富,先修路。当桂中大地各种扶贫致富路修得热火朝天时,对于上江村村民来说,却另有更紧迫的诉求:要救命,先修路。

“路不通,有人生孩子或生病不能及时去医院才是最要紧的。”今年52岁的原上江村党支书徐兆勇说,多年前,有的村民生病,因为山高路远来不及送去医治,在半路上就停止呼吸了。还有一次,一个村民被毒蛇咬伤,出现手脚无力、口齿不清、视线模糊等症状。人命关天,村民火速背着他翻山越岭走羊肠小道送去医治。经过三小时的跋涉,眼看就要到镇里的卫生院了,可受伤村民却没有坚持下来……

“我们村就像是被遗忘了一般。”徐兆勇无奈地说。

缺路的烦恼

当时,赶圩对于上江村的村民来说是一种奢求。村民平时只有外出办事,或缺油少盐才会去赶圩。半夜三更起床,再打着火把走半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去赶船,到了镇上就“疯狂”购物,油盐米菜来者不拒。买完所需的东西后,村民也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再次坐船回到家中。

道路不通,产业难以发展。村民只能种植木材、竹子。虽然土地肥沃,竹木品质优良,“可藏在深闺无人问津啊!”因为没有路,考察的老板来了一波又一波,但最终都摇头而去。

曾有一位老板想帮忙,他与村民约定低价收购他们的木材,还交了定金。村民十分兴奋,立刻砍竹伐木,可老板一装运,却发现亏大了,于是跑路而去。村民无奈,人扛马拉加船运,好不容易拉去县城卖掉,一算账,除去运费和人工费,几乎没剩下几个钱。

因此,有的村民就让木材晾在山上,任它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成了没有价值的木柴。从木材变成木柴,村民有苦说不出。

一条路硬生生把上江的发展“按”在了山里,也让原本生机勃勃的村子失去了生机。

修路的波折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道理,上江村人都懂。其实,多年以来,村民们从期盼修路,到呼吁修路,到尝试修路,曾做了许多努力。

“多年来,村里一直努力向上级争取资金修路,无奈修路难度大,投资太高。”徐兆勇说,2000年前,勒马自然屯与上江村仅隔着一条江,本村的人非常羡慕勒马的村民可以开车出门。在他任职村支书时,就多次向上级打报告请求修路,但经过交通部门勘察,仅仅建一座从勒马到上江村的桥,就要花费近千万元资金,无论对于那时的政府还是村民来说,都是一件很难承担的事,只得作罢。

徐兆勇后来又去找在村外做生意的大老板樊桂泉帮忙,樊桂泉当时承诺:如果建桥,他愿意出钱购买水泥,再多的,他也没有能力承担。村委于是召开村民大会,村民纷纷捐钱,可这些钱,对于动辄数千万的需求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差的还很多。

修路的愿望一次次落空,村民们为了生存,被迫远离故土,有的去开船,有的“搞”生意,还有的外出打工挣钱。

其中,陈秉固因村里不通路,生产生活及其不方便,1985年,他在县城买了房子后,便很少再回村里。

“当初我来到村里,也着实被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么艰难。”上江村第一书记欧小刚说,2018年他被组织委派到村里,“村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了。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

上江村有3000余人,但2018年以前,留守村民不到3%。

走上脱贫路

2018年,上江人终于盼来水泥硬化路。当年,三里镇莲塘村至上江村委会完成路面4.5米宽的硬化7.5公里,2019年12月全线完成路面硬化工作。这是武宣县最后一个通硬化路的行政村,而这条通向下江村的水泥路被命名为“红石路”,是大家心中的“脱贫路”、富民路和感恩路。

这条红石路总投资达1.27亿元,全长24.583公里,是大藤峡沿江各村的“大动脉”。路修好后,上江村民不仅出行便利了,更是从此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记者乘车来到上江村,嵌在山间的水泥路如一条玉带,蜿蜒着向山外延伸。“这完全是硬生生开山架桥凿成的路啊!”记者看着这场景,深感震撼,不由为国家的强盛和施工技术的进步倍感自豪。

通了水泥路,村庄大变样。记者在欧小刚的带领下走访上江村百家屯、红花屯,这些危房经过改造后,白墙黑瓦,风格统一。在这蓝天青山的映衬下,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据了解,在扶贫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全村修缮400多户危旧房,拆除300多户D级危房,整体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武宣县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的目标,也为当年该县整体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生活有奔头

自从上江村通了路,车子也多了。去年,村民樊权就买了一辆面包车,他说:“如今只要把要卖的农副产品搬到车上,一个多小时就到县城了,真是方便多了!”

路通,人心回。原本一直居住县城的樊权和陈秉固又回到了村里。“我现在每隔三五天就会回来住一下。老家不但空气好,也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陈秉固深情地说。

另外,其他年轻村民也纷纷乘机回到村里大力发展生产。

曾经无人问津的优质竹子、木材,如今成了香饽饽,收购商蜂拥而来,给出的价格越来越诱人。

有了红石路,村民的思想有了转变,干事创业比以前更有干劲了。据悉,在开展扶贫工作以前,上江村一个致富带头人都没有,现在已有了5个。

路的修通,让这个无人问津的村庄,连接了山里山外。乘着大藤峡建设的东风,上江村的旅游大巴车也多起来,寂静的村子正热闹起来。相信上江村与中国无数个正在脱贫致富道路上奔驰的村子一样,未来会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蝶变富美 “景”上添花 黄茆镇玉村灵口屯乡村风貌“样板田”探访 □陆原令 梁以松

黄茆镇玉村灵口屯,风景这边独好,以“钟灵毓秀,口口相传”而得名。日前,笔者慕名来到灵口,探访这个秀美的村庄。刚下车,一阵悠扬...

武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