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糯米香 悠悠壮乡情
“杨柳春风三月三,画桥芳草碧纤纤。”盼望着,盼望着,暖春与农历“三月三”如约而至。八桂大地上,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山边田头,处处歌声荡漾,糯米飘香……作为生活在壮乡的广西人,“三月三”最令我向往的,永远是那一口在舌尖上绽放的壮乡味道。
我的姥姥是一位传统的壮族妇女,她的家乡在武宣县的一个小村子里,那里的红土地滋养着一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壮族人民。我从小就跟随姥姥在那里度过“三月三”,而姥姥最拿手的五色糯米饭似乎已经成为这个特殊节日的标配,色香味俱全的糯米饭里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风味。
犹记得“三月三”的前一天,姥姥就把染色原料准备好了。她把采来的枫叶放入臼中,一手扶住臼,一手持小木槌把枫叶均匀地捣成糊状,再用清水浸泡上一天一夜。
“三月三”那天,姥姥早早地起床,满心欢喜地穿上自己最为喜爱的壮服,开始一天的忙碌。只见她头上裹着提花毛巾,一身蓝黑,腰间系着精致的五色丝线绣花围裙,手戴小银镯,脚穿猫耳布鞋,宛如一只挺立着的蓝孔雀,显得那么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午后,姥姥把一大袋白花花的糯米倒入水中,开始清洗。一颗颗小小的糯米在水中轻快地游动着,从姥姥的指缝中滑过,很快就被洗得干干净净。接着,姥姥把泡好的枫叶放入锅中。乡下用柴火,所以火势的大小也是一门学问:火太大容易烧焦,火太小则不能快速煮出染汁。姥姥最了解火候,用不大不小的文火熬着,锅底闪耀着微弱的火舌。不一会儿,枫叶染汁就做好了。这时,姥姥把叶渣捞出,再把糯米浸入其中,转眼间,白糯米就摇身变成一颗颗饱满的“黑珍珠”,黑糯米饭就染好了。随后,姥姥把其他原料也分别放入锅中煮好,红、黄、紫各色糯米饭也相继染好了。
把各色糯米饭全部堆放在木蒸笼里蒸煮,姥姥终于可以停下来歇一歇。一阵微风拂过,姥姥的围裙在风中摇摆着,头上的花巾也随风轻轻地晃着,土灶袅袅升腾的炊烟和窗外晚霞相映衬,定格成我心中最秀丽的风景。
揭下纱布,糯米的清香、植物染料的清香和蒸笼的木香便扑面而来,淳朴而确凿。将糯米饭盛出摆盘,热气腾腾的五色糯米饭就在姥姥忙碌的身影和几只乌鸦的啼叫声中做好了。
糯米饭红的如朝阳,紫的如胭脂,黄的如杏花,与黑白相间,五彩缤纷。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辉洒在糯米饭上,闪耀着晶莹的色泽,真让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扶起碗边的瓷勺,盛起一勺糯米饭送入口中,刹那间,柔软、温暖的糯米饭顺着食道滑进腹中,细细回味,只觉口腔里洋溢着的只有清香,真叫人回味无穷。
一张桌,一户院,一家人,一片天,就是这一盘醇正的家乡味道,联结了几代人的心,点亮了一个家族的魂。
现在,姥姥随我们家搬来了梧州这座山清水秀的小城。每年“三月三”,姥姥还会穿着她最爱的壮家服饰,精心熬制家乡风味的五色糯米饭,煮好了还邀请街坊邻居们上门品尝。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气四溢的糯米饭,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姥姥总说,壮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会用最隆重的方式招待客人。而姥姥的到来也使我们家的生活晕染了壮家的风土人情,增添了绚丽的民族色彩。我们不仅喜爱糯米饭清香软糯的味道,更爱姥姥身上淳朴深厚的壮乡情!
指导老师点评:文章以“三月三”姥姥做的特色美味五色糯米饭为写作素材,颇具民族风味,充满生活气息。写法上以小见大,小小的糯米饭,浓缩了两代人的悠悠乡情,也诠释了壮乡人的款款热情。
(卢思因)
新闻推荐
武宣县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武宣讯近年来,武宣县残联采取多种形式全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截至20...
武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宣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