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仙城”我的老家
武宣,又称仙城,武宣仙城之名得自唐代,公元621年名为武仙县,公元1431年武仙改称武宣,“仙城”别名由此而得。自此当前,武宣人以此为殊荣,那里是我的老家。
武宣是山雄秀、水澄明、洞奇谷幽的旅游胜地,素有“中留山水甲南天”之称。那里有出名的八音山,八音山下有深潭;有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八仙天池,有以山峻、水秀、石奇、林幽著称的百崖大峡谷,有热情好客的壮族人民。以前的武宣也有这些景致,只是各项建设稍滞后,后来得益于改革开放,武宣这些年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60年代前的武宣还没有分田到户,是生产队集体劳动,口粮都由公社、生产队掌管,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住的也是破烂不堪的泥瓦房。
真想不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武宣县城放眼望去尽是满目的楼房和整洁的街道。再过十年我80大寿了还要到县城看看,到时候变化肯定更加大。”2006年,我们一家子回到武宣县城贺外公70大寿,外公感慨万千的一番话道尽了一个老人前半生的心酸,以及有生之年的向往……2006年,也是武宣县被评为“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的一年。
吃过饭,我们陪着外公在县城到处走走,看看。“嚯,东门塘市场!这个大门作为东门塘的标志物,有点气势。以前这里是个臭水塘,现在都建得这么好了。两边都建起了楼房,公路拓宽延伸,感恩党的领导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啊!让我亲眼见证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公边看边发出由衷的赞叹声。儿时的我逢年过节都会和妈妈一起去东门塘买新衣服,那儿的东西很多,很多生活用品都集中在那儿,给我的感觉总是车来人往,很是热闹。
“哗,武宣也建起了大桥,这样一来就方便多了,80年代的武宣只有一条街道,还没有建成大桥之前,人们到县城赶圩都要坐渡船才能过去。”外公边说边深情地抚摸着桥柱子,眼中流露一闪而过的忧伤继续说道:“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人们自主经营种植的农作物吃不完了,生活才逐渐好转,但那个时候我们农村都还不通电哦,家家户户点的都是煤油灯。”“外公你现在带我们忆苦思甜呀!”随着夜幕的降临我打趣道。“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现在一到晚上就到处灯火通明,像白天一样,多好呀!下一步慢慢地咱们的生活一定会过得更好。”外公话锋一转走出了过往的回忆。
长大后的我出来工作,便离开了那个生我养我的老家。但是家乡的变迁无时不牵动着我这个游子的心,据悉,2014年12月桂来高速武宣段通车,结束了武宣不通高速的历史!2015年9月,武宣又有了第二座大桥,即长寿大桥开通,它的建成大大地缓解了城区交通压力。同时互通来武、来柳高速,极大的方便了市民出行。2016年,武宣县政府把东门塘市场作为旧城改造工程的重点来抓,再过几年呈现给市民的将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三星级农贸综合市场。2017年,武宣城东新区新貌魅力初现,城东新区是武宣县城建设实现“东进、南接、北扩”战略性规划发展目标的重点工程,届时武宣将打造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绿水仙城”。遗憾的是这一切变化外公都看不到了,但是我想他在另一个世界一定也看得见。
而今,武宣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也成为广西乃至全国众人瞩目的大事。不仅因为它地处广西境内最大最长的峡谷段,是红水河最后一个梯级电站,而且因为武宣有相当多的秀美景点在它的沿线,大坝的闸门合上后,那些魂牵梦萦的大自然瑰宝在汹涌澎湃的江水中将有着难以估量的历史性变化……武宣的明天也将追随祖国的步伐越变越好。
回首昨天,我的老家在贫困中脱胎换骨;展望未来,我的老家正以令人瞩目的姿态加快发展。我为自己的老家在“绿水仙城”而无比自豪。□陆仁凤
新闻推荐
“武宣作为城乡基本医保报销‘村医通’终端设备使用的试点县,于2018年底开展‘村医通’的使用试点工作。为落实健康扶贫...
武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宣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