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一线砺“尖兵” ——武宣县下派驻村干部助力脱贫攻坚侧记
夏夜,一轮皎洁的月光高照着村前稻田,稻田里青蛙此起彼伏的“二重唱”,仿佛成了村子里动人的催眠曲……村委大会议室内仍然灯火通明,100多名贫困群众、党员代表正认真聆听驻村工作队的扶贫感恩教育宣讲,这是5月以来,武宣县各乡村都在轮流上演的场景。
武宣县是区级贫困县,目前全县仍有未脱贫摘帽贫困村30个,未脱贫人口3.194万人。2018年,该县计划减贫人口2.1379万人、出列21个贫困村。为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该县紧紧围绕年内高质量完成整县脱贫摘帽目标,组建精兵强将,聚焦真派、真驻、真帮,压实驻村干部脱贫攻坚一线责任,铲除“穷根”。
精准配强
干部驻村扶贫攻坚
武宣县贫困人口基数大,要想啃下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关键在人。为此,该县坚持派出最能干的人到贫困村,切实把最优秀、最精干、最过硬的干部派到基层,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2016年以来,该县安排了288名贫困村“第一书记”、美丽乡村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工作,安排5960名干部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该县经过精心挑选,加强派出704名政治过硬、原则性强、农村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干部到扶贫一线担任驻村干部,做到每个行政村有3名以上工作队员全脱产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武宣县财政局干部韦炳旭就是驻村干部中的一员。2016年2月,他到全县深度贫困村之一的下江村任“第一书记”。下江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自然条件差,2014年以前,土地撂荒严重,留守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贫困发生率高达46%,人均年收入不到2300元。驻村以后,韦炳旭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带领村民修通了20公里的村路,完善了各项基础设施。
严管厚爱
扶贫一线打造“尖兵”
严管厚爱,才会锻造成好干部。该县先后出台《压实脱贫攻坚一线责任工作方案》《后盾单位和帮扶干部脱贫攻坚工作激励和问责暂行办法》,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激发各驻村工作队员的内生动力,确保驻村干部吃住在村、岗位在村、工作在村。建立红榜表扬、黑榜批评、黄榜警告的“三榜问效”机制,加强对驻村干部的常态管理,对每月工作突出的工作队员进行红榜表扬,树立先进典型;对不按规定驻村、不胜任驻村工作、工作推进缓慢、造成重大工作失误、违反廉洁规定、推诿扯皮等情形的,给予黑榜批评或黄榜警告,确保驻村工作组“住得下、干得好、抓得实”。
为激励驻村干部,力促扶贫实效,该县落实了贫困村“第一书记”每年每人1.5万元的工作经费和每人每年5万元的帮扶经费,非贫困村县级选派脱贫攻坚工作队员5000元专项工作经费,每个乡镇分队长、行政村驻村工作队各2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落实驻村工作队员驻村期间100元/月/人通讯补贴和200元/人/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今年4月,该县6名贫困村“第一书记”分别被自治区授予“全区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全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优秀工作队员”称号,10个单位获评“来宾市先进工作分队”,32人获评“来宾市优秀工作队员”。
“沉”到一线
真抓实干力拔“穷根”
为充分发挥好驻村干部这支“主力军”的作用,武宣县建立健全“县领导包镇、县直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工作队员包户”责任制,实行驻村工作队员分片包户网格化管理责任制,每名工作队员负责做好100~200户农户、贫困户的政策宣传、精准帮扶等工作。
“今天我们合作社又签约吸收了36户贫困农户入股种植哈密瓜。”5月30日,在桐岭镇和律村哈密瓜种植基地,驻村“第一书记”李永楷介绍,通过探索“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基地”模式,目前已经有50户贫困农户参与哈密瓜产业扶贫,种植400亩哈密瓜。
武宣县“下沉”到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干部纷纷挑起“担子”,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用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帮扶上求实效。据统计,今年2月以来,各驻村工作队深入村屯召开座谈会500余次,开展各种技能培训30多期,开展政策宣讲、感恩教育、励志脱贫故事宣讲、文艺宣传演出等活动150余场次,全县产业覆盖率达81.05%,有2万多名贫困户分别参与种养殖产业中。□陈冬梅
新闻推荐
本报武宣讯近日,武宣县法院组织法官到该县“双创”基地参加“为爱导航让爱回家”活动,为留守儿童上一堂以“防范性侵害”为...
武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