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武宣产业扶贫路子越走越宽

来宾日报 2016-10-31 00:00 大字


□陈冬梅

“20亩哈密瓜收了两批,收入近10万元,如果再算上第三批瓜和冬种蔬菜,预计可实现收入13万元,入股贫困户可实现户增收近万元。”10月26日,细数今年合作社收成,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党总支部书记何开榜满脸笑容。今年5月,该村党总支部探索“党支部+党员+贫困户+合作社(基地)”模式,由党总支部牵头成立兴农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村集体经济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入股+党员户入股,流转土地种植哈密瓜,一期种植的20亩瓜已获丰收。

“发展一个好的产业项目,是帮助农户实现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武宣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调研结果看,产业项目对贫困地区的带动作用非常大。今年以来,武宣县围绕果蔬、甘蔗、畜牧、林业、电商和农产品加工及旅游等,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初步构建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扶贫新路子。

生产模式多元化 产业扶贫闯新路

围绕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的扶贫产业模式,武宣县着力在提高产业经营主体与市场对接关联度上做文章,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多元化生产模式,促进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

东乡镇风沿村通过组织贫困户代表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积极争取产业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村民引进发展红心柚种植,并按“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式,引导大户示范带动发展,2014年种植面积1050亩,目前已达8500亩,参与种植的贫困户有62户,覆盖贫困户达91.1%。今年中秋节,该村第一批约1.5万公斤红心柚采摘销售,总收入达10多万元。

通挽镇花马村养殖扶贫示范区位于花马村进步屯,采取“党组织引领、贫困户主体、股份式运营”的经营管理模式,吸纳280户贫困户以县里拨付的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发展黄沙鳖、大闸蟹、生猪等养殖,双方商定合作期限为7年,合作利益分配为前3年每户每年4000元,后4年2000元/户/年,保证了贫困户扶贫项目资金保值增值。

销售渠道市场化 产业发展添活力

深秋时节,三里镇双龙村的果农林雁飞一大早就来到了果园,靠着精心种植的12亩牛心柿,他家每年能有8万多元收入。

2013年以来,三里镇通过科技引导农户实施低产改造,在双龙村上李屯建立以牛心柿为主的产业扶贫示范区3000多亩,并通过扶贫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先后完成果园便道硬化建设、灌溉引水管网工程等果园基础设施。示范区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带动模式,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模式,产品先后通过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认证及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远销粤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只有做大做强产业,才能让群众长远受益,长效致富。”武宣县委、县政府达成共识。围绕这一目标,该县把产业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的红心柚、牛心柿、莲藕、哈密瓜种植和生猪、肉牛养殖等产业,作为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三产”融合发展的主导扶贫产业来培育。上李村以牛心柿标准园为中心,建成集生产、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收获季节举办牛心柿果王大赛、柿子展销会等系列休闲乡村旅游节活动,年均游客突破1万余人次,搭建和拓宽了农产品销路。

“县里建立贫困村‘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孵化基地,我们可以通过基地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主动对接市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10月27日,武宣县举行贫困村“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孵化基地揭牌仪式,标志着该县贫困村“第一书记产业联盟”产品展示厅及直销点正式开业。

该县县长吴孝斌告诉笔者,武宣目前有45个贫困村、1.42万户贫困户、5.58万贫困人口,目前各乡镇均建立有两至三个产业扶贫示范区,全县参与产业扶贫贫困户7050户,参与企业21家,带动贫困户2390户。

新闻推荐

《武宣县脱贫摘帽激励暂行办法》以及针对脱贫户“八有一超”的“双认定”标准。广大帮扶干部职工、县直各相关单位帮扶责任人积极宣传脱贫政策,认真核实脱贫户。七星村在贫

二塘认真宣传脱贫政策二塘镇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武宣县脱贫摘帽激励暂行办法》以及针对脱贫户“八有一超”的“双认定”标准。广大帮扶干部职工、县直各相关单位帮扶责任人积极宣传脱贫政策,认...

武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