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德孝文化润民心 ——武宣县推进乡贤文化涵育文明新风见闻

广西日报 2015-11-10 00:12 大字

本报记者 罗 侠  本报通讯员 陈冬梅

金秋时节,走进武宣县东乡镇风沿村,第一感觉就是赏心悦目。村路两旁满眼绿色,迎风摇曳的柚子树随着起伏的山坡绵延不绝。“这满山的果树,浸透着村党支书陈绍斌的无私付出和辛勤汗水,我们最想感谢的人就是他。”村民巫富高说。

陈绍斌当了30年的村干部,威望高、口碑好,是风沿村公认的“乡贤”。“像这样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新乡贤\’,风沿村共有32位,多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致富能手,他们成为当地弘扬乡风文明的重要力量。”11月5日,县委书记韦德斌说,近年来该县大力挖掘、激活传统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武宣“落地生根”,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武宣县有“仙城”别称。始建于明朝的武宣文庙,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广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文庙之一。文庙内设有乡贤祠,收藏有76名在武宣历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乡贤简介。悠久的历史人文底蕴,成为乡贤文化涵育文明的内在动力和宝贵财富。

挖掘“仙城名贤”,让乡贤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动力。该县坚持把历史名贤作为乡贤文化的重要资源加以宣传,举办了孔子诞辰纪念活动、仙城乡贤文化研讨会等。今年1月,该县率先启动区内首个乡贤文化基地建设,以县级基地建设为龙头,带动县乡村屯四级乡贤文化基地建设,共建成“乡贤文化+”基地示范点、乡贤文化广场、书画诗词创作室等174个,建成国学民居画廊3万平方米。编写整理900余名乡贤资料,出版了《武宣古韵》《武宣文化名词典故汇集》等专著。同时,通过举办“仙城文化艺术节”、金葵花旅游节等系列活动,精心打造“仙城名贤”文化名片,不断扩大乡贤文化的影响力。

培育“文化乡贤”,使乡贤文化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力。该县不断加大对红色革命文化、非遗文化和庄园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宣传力度,使乡贤文化接地气、聚人气。通过弘扬东乡镇“中共桂中第一支部”等“红色先贤”,促进文化融合;成立仙城古庄园诗词学会,进一步挖掘刘炳宇、黄肇熙等古庄园文化,引导广大群众传承崇德尚贤的优良家风;举办壮族盘古山歌会、翡翠鸟舞非遗展演等,既培育了群众对非遗的传承思维,又强化了乡贤文化的人文意识。

以“新乡贤”引领文明,使乡贤文化成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新活力。“俗话说‘村里出个好嫂嫂,全村姑娘都学好\’‘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一辈好媳妇,三代好儿孙\’,我们注重以‘新乡贤\’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教化乡民、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韦付玲说,目前该县建设61个乡村“道德讲堂”,以鲜活实例说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传递身边的正能量。

该县还开展“十大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典型示范,促进见贤思齐,乡贤人物不断涌现。32年不离不弃照顾瘫妻的双桂村徐新华、勇救落水儿童的上额村覃发成等人的事迹感染众人,吸引外出成功人士支持家乡建设,多年来捐赠金额超亿元。永鑫企业公司董事长韦永苗义务为桐岭镇大同村修建村路,解决了3000多名群众“行路难”;武宣正祥矿业公司的何小明从2012年开始,每年捐2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

目前,武宣已挖掘收集古今乡贤960名,有3人被评为市级首届道德模范,多人获得广西道德模范提名奖、“广西十大孝心人物”等嘉奖。

新闻推荐

农家小院变乐园 贫困农户当老板

本报通讯员陈冬梅本报记者罗侠武宣县是自治区级贫困县,但特有的地理气候、庄园文化、红色文化等,赋予了黔江河畔这片神秘的土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开发中,该县因地制宜,以美丽生态乡村建设和...

武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