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这个“第一书记”干得漂亮——— 记2012年广西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桂林医学院护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唐小平

桂林日报 2015-08-08 06:20 大字

▲2012年5月30日,唐小平(右一)代表桂林医学院慰问留守儿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周文俊

“现在回想起来,在邓寺村挂职‘第一书记\’那两年,虽然艰苦,但却是我人生中活得最充实、收获最多也最难忘的两年之一。”说起2012年至2014年到来宾市武宣县东乡镇邓寺村驻村的经历,桂林医学院护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唐小平爽朗地说。在那里,唐小平把绝大部分的心思和时间都放在乡村扶贫上,进屯入户调研村情,想方设法争取资金,帮助村里硬化道路、打水井,组建村文艺队、卫生监督队,开办村民文化班,捐资助学,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忙得不亦乐乎,并与当地村民结下深情厚谊。村民都夸奖唐小平说:“这个‘第一书记\’干得漂亮。”2012年,唐小平被评为广西高等学校“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走进贫困村成3000个“第一书记”之一

2012年初,根据相关部署,自治区党委选派3000名优秀机关干部进驻3000个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唐小平通过竞聘由桂林医学院选派,成为首批3000个贫困村“第一书记”之一。

邓寺村距离东乡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武宣县城约20公里,全村1900多人,人均耕地面积0.67亩,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水稻种植为主,是国家级贫困村。

“希望我的到来能为这个贫困村带来一点改变。”2012年春,走马上任的唐小平心中默念着。驻村工作一开始,他集中精力搞调研,从普通群众、党员,到有威望的老师和村“两委”委员,一家一户上门走访,在田间地头虚心向村民请教,倾听他们的想法、建议与要求,全面掌握村里的基本情况,形成调研报告,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扶贫计划向后盾单位及当地有关部门作了详细汇报。

“往返跑”争取资金项目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扶贫攻坚,核心问题便是加快建设促进发展。唐小平紧紧抓住这个驻村工作的“牛鼻子”,制定扶贫规划,修改整村推进的方案,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一遍一遍地往返于村庄与城市之间,走进各个单位和部门,主动争取资金、项目等支持。

2012年之前的邓寺村,没有一条道路硬化,只有土泥巴羊肠小道,这不仅使村民出行不便,也让村民的农产品运输和销售变成难题。路,成为制约这个贫困村实现更好发展的瓶颈。进村就体验了“路不平”的唐小平,很快与当地村干部一道,一趟又一趟地往市、县、镇有关部门“跑”,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最终,148万元的款项落户邓寺村,硬化乡村道路长达7.1公里。

村里林地很早就被承包出去种植桉树,邓寺村水源因此受到影响。唐小平与村干们又开启“往返跑”模式,获得后盾单位桂林医学院5万元启动钻井资金,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到农村人畜安全饮用水工程项目资金122万元,连通了水管,将自来水引到村里各家各户。

农村一些农田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已经堵塞,唐小平又与村干们积极争取,并成功获得资金和物资共价值8.5万元,和村民们一道硬化农田水利渠道2.5公里,并修复水坝、水堤,完善了村庄的水网建设,解决了灌溉防洪难题。

搞培训学技术增强致富软实力

村庄要发展、村民要致富,提高村民素质是关键。“在驻村中我发现,村民的致富愿望普遍强烈,劲头也很足,但是由于信息闭塞,自身又缺乏技术,所以常常感到致富无门。”唐小平说。

“要学技术、提升素质,先从培训抓起。”唐小平说。两年里,他和村干部们一道,多次邀请县、镇农技人员到村里对村民进行现场培训,并利用农家课堂、远程教育、专家讲课等形式,陆续培训了村民560余人次,发放误工补助1.2万元。同时,还组织村民到外地的示范村看变化、学先进,参观学习种植、养殖和管理技术,提升了群众搞种植、养殖的能力和信心。2013年,邓寺村冬种马铃薯面积由2012年的60亩增长到100多亩,曾经的水稻种植也从两季变为三季。

“村里还有许多困难群众、留守儿童。作为邓寺村的后盾单位,我们桂林医学院也积极开展各种义诊、捐赠、慰问留守儿童等帮扶活动。”唐小平表示,这也是他能够全身心投入驻村工作,且敢于放手扶贫攻坚的最坚强后盾。

新闻推荐

全区召开“美丽办”主任会议 合力深入开展清洁乡村活动

本报讯 (见习记者 沈泉池) 4月29日,自治区召开“美丽办”主任电视电话会议,就清洁乡村工作再作具体部署和要求。副市长徐钦恒出席河池分会场...

武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