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来宾:田间“万里毛渠”润民心

广西日报 2012-09-16 19:00 大字

本报来宾讯 (记者/陈坤 卢彬彬)“‘毛渠\’流淌清泉直达田间,不仅滋润了农田,更滋润了农民的心田。”9月11日,武宣县金鸡乡赖山村70多岁的卸任老支书李桂龙指着穿插在田间的毛渠感慨,前年村里修了田间毛渠10多公里,几乎覆盖了所有甘蔗地,甘蔗平均亩产量由之前的5吨增加到7吨,每亩增产两吨,增收1000多元。

毛渠不畅通,农田增产难。截至9月上旬,在来宾市,像赖山村这样的田间毛渠有近8000公里。来自来宾市水利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的近3年里,新建毛渠3215公里,翻新4754公里。近日,记者在来宾多个县(市、区)实地体验了这些备受农民欢迎的田间毛渠:引水主渠道两侧,一条条细小而精致的渠道伸向田间,宽度只有二十几厘米,恰如人体的“毛细血管”,能够直接到达每一块田地,而且每块田地都有专属的进水口和排水口。

“2009年年底前,来宾市共有0.1-1立方米/秒的毛渠9508公里,田间配套工程率只有30%。即便如此,其中大部分因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导致许多灌区实际发挥效益的面积不到设计受益面积的80%。”该市水利局领导介绍,针对这一水利“短板”,来宾市于2010年正式启动田间毛渠修建工程,原计划的5年新修万里毛渠,因为桂中土地整治配套工程的实施,预计可以提前一年超额完成。随着田间毛渠的修建,原来的水利“短板”将变成农民增收的优势。(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前来调研的国家和自治区水利专家评价认为,大型水利工程和干渠因有国家资金投入,往往不是大问题,而田间毛渠则是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水利“短板”,来宾市3年前实行的更新“毛细血管”工程,正好解决了这一困扰农田灌溉的“短板”。当时,这项地方举措走在了国家政策的前面。

“这样的工程是将实事办在了农民群众的心坎上。”来宾市兴宾区桥巩乡峦山村的种蔗大户谭成军告诉记者,因为毛渠直通田间,他可以很方便地用上滴灌,让水直达甘蔗根部。几天前收割的蔗种亩产近9吨,而以前还不到6吨。

“更难得的是避免了抢水纠纷!”谭成军说,在以前,因为毛渠不畅通导致抢水纠纷几乎年年发生。

该市领导介绍,经过测算,已经建成的田间毛渠,每年仅甘蔗一项增加的效益就超过10亿元。

■短评:

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田间小水利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涉及千家万户,纷繁复杂,数量众多,耗资巨大。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既是水利建设“短板”,亦是水利建设的“老大难”问题,更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地处桂中旱片的来宾市,早在2009年就开始试验田间小水利建设的使用路径,并在财力较弱的情况下,于2010年将这项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无疑是抓住了为民办实事的“牛鼻子”,也将实事办在了广大群众的心坎上。

田间万里毛渠不仅滋润了桂中大地的农田,更滋润了广大农民的心。

新闻推荐

来宾:将整合7亿元建“五美新农村”

本报来宾讯(记者/陈坤通讯员/韦鹤群)5月7日,在“美丽来宾·清洁乡村”武宣现场会上,来宾市委主要领导明确表示,未来两年内,该市将投入7亿多元,对6个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724个行政村、47个居委会和227...

武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宣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