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经济洼地”建起“文化高地”

广西日报 2012-01-28 19:58 大字

本报记者 陈 坤  本报通讯员 杨天台 韦鹤群

村村都有高标准的灯光篮球场、文艺舞台、图书室等公共文化产品,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来宾市200多万农民曾经的梦想如今已成现实。

经济总量在全区排名靠后的来宾市,在“经济洼地”上建起了“文化高地”。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平台,全市组建了1000多支农民篮球队、900多支农民文艺队,一年推出1万多场比赛和文艺演出,各类“草根文艺”节目不计其数。该市于去年6月成为我区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创建城市,“来宾模式”正在广大西部地区推广。

文化“向下” 民心“向上”

傍晚,篮球场上,村民激烈对阵,观战的男女老少不时发出喝彩声;图书室里,村民在借阅各类书籍。

武宣县禄新乡长岭村党支书黄恩蒙告诉记者:这样的场景在村里四季不断,一年里各种文艺表演几十场,每个月图书室借阅量平均达500人次,平时村民们到村里的文化中心下棋玩耍跳舞,高兴得很。“而在2009年以前,村里唯一的文体设施就是一张破旧的乒乓球台。”

长岭村是来宾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行文化城乡“均等化”的一个缩影。

2009年年初,来宾市委书记张秀隆调研发现,该市农民文化体育传统保持良好,但是文体设施建设却异常落后,与城市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他认为,公益性文化事业,要追求最大的均等化,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要保障群众享受公共文化的权益和权利。

该市随即开展文化惠农工程,至今已经在724个行政村建起619栋包含图书室以及活动室在内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综合楼、841个文艺舞台、936个灯光球场,组建农民文艺队941支、农民篮球队1245支;累计开展文艺演出活动3万多场次,放映电影1万多场次。

来宾历时3年的文化惠农工程,实现了文化城乡“均等化”,成为推动社会和谐、提升百姓幸福感的强大力量。

让文明在乡村生根发芽

演员是农民,语言是方言,节目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彩调剧、三句半,内容是关于优生优育的计生政策——最近,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下料村举行的一场文艺表演,通俗幽默,台下群众不时爆发出掌声和笑声。

“民族特色文艺潜移默化的力量,真的很大。”该区计生局负责人感慨道,以前宣传计生政策苦口婆心,现在,让大家在娱乐中接受国家政策。

来宾市各个系统在宣传政策时都想到了文艺队。武宣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为宣传新农保政策,找当地农民文艺队制作了10多个民族特色节目,累计巡演3次。该局负责人说,武宣县新农保成绩突出,农民文艺队的作用不可忽视。

据不完全统计,该市900多支文艺队创作表演的节目有近2000个,这些节目大部分是民族特色文艺形式与当前政策、农村生活的结合体。

近几年,来宾的民族文化收获颇丰:由农民文艺队自创的《四个老奶逛新村》,荣获首届全国农民艺术节汇演精粹奖;以瑶族和壮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和特色节目多次走进香港、北京参加演出。

实现“非常理” 文化大繁荣

作为后发展地区,来宾实现了发展的“非常理”——在财政并不富足的情况下,先后整合争取了近两亿元资金,为全市200多万农民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

该市通过调研得知,各相关部门都有农村项目建设资金,但都处于“单干”状态,没有形成合力。如:体育部门负责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卫生部门出资建农村卫生室,文化部门建设农家书屋。各部门东建一点、西建一点,既浪费土地,又浪费资金。 

于是,该市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各方面资源,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建设项目“组合打包”成一个建设项目,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这一做法实现了经济后发展亦可文化先繁荣的奇迹,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开始凸显:依托民族特色文化的旅游业飞速发展,该市旅游收入由2005年的6.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58亿元,增长了一倍多。2011年仅上半年,旅游收入就实现“井喷”,达11.36亿元,同比增长60.23%。

新闻推荐

持续“头脑风暴” 加速“精神引擎”

本报记者陈坤本报通讯员马闯京毛正灵本报实习生闭媛媛文/图去年年初,来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自上而下的“头脑风暴”——“学文件强素质增效率促发展”活动。这项活动指向明确:用好“...

武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