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压力变动力 激励出活力

广西日报 2010-01-06 23:06 大字

本报记者 罗 猛

当了16年甘蔗辅导员和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黄日初,当选武宣县二塘镇樟村党支部书记。刚刚经历任期首年他便开始“倍感压力”。

“我们现在跟城里的干部一样,都实行8小时上班制度,还要挂牌上岗。”黄日初说。然而,让黄日初感到压力的并不是8小时上班制度。

记者问道:“是待遇低吗?”

老黄干脆地否定:“不低了!”他告诉记者,来宾市2009年10月大幅提高村干部待遇,像他这样的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每月工资800元,其他村干每月700元,年终还有实绩奖励和绩效补贴。“从100多元提到380元,再到800元,手里的工资翻了几个筋斗。我们不是为了钱多而做事,但是多做点事心里肯定踏实。”

压力从何而来?“来自我的承诺,选举时对全体村民的承诺!”黄日初表情严肃。

他一股脑儿说道:“选举时说了什么,任期内做些什么,心里要清楚。去年村两委换届,群众对新班子的要求很明确,水电路三通是最基本的,人均收入每年要递增250至300元,3年后兑现不了,不用人赶,兜头下去。”

“我也有同感,压力好大。”说这话的是莫庆新,隔壁陇村的支部书记。他当村支书已有8个年头,曾被评为来宾市“十佳村党支部书记”。

莫庆新说:“现在市里对村干部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大到任期目标,小到年度目标,根据完成情况对班子进行考核,与绩效奖惩挂钩,肯定有压力。”

有压力是事实,有压力才有动力!

对准人均收入的递增目标,樟村“两委”干部集思广益,制定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种养的大方向。村委主任黄木荣说:“樟村人口约3000人,其中600多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要完成人均收入递增目标,不走技术型路子肯定死火!”

为了帮助返乡农民工罗佳明等人搭大棚建无公害蔬菜基地,黄日初带人先后3次到来宾和柳州等地取经。科学种菜,现学现卖。如今这个基地已引入大棚恒温、喷灌、滴灌等技术,每亩效益可达1万多元。

樟村那边热闹,陇村这边也有门道。

二塘镇副镇长臧志宏就说莫庆新是出了名的“头脑精”:“哪个不懂他爱提一条河鱼去找项目!”

讲到这个,莫庆新憨憨地笑。以往村里穷,莫庆新出去办事,总喜欢从村边河里捕些鲜鱼送人。礼物虽小,情意却深。

前不久,莫庆新又和几个村干跑到南宁找自治区水利厅的同乡拉感情。“村里的电抽站废掉了,得找钱修。但村里每年只有4000元集体收入,两个电抽站维修起来要6000元,不去跑项目找钱哪行?”

莫庆新深有感触:“我的经验就一条,不做没思路,越做越有路!”

记者还听说,以前组织村干部培训,回答多是“耽误做工不想去”。现在呢?觉得事情多了、“脑水”少了,争着要去。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不少村干部把培训当成荣誉,当作机遇。莫庆新今年不但去山东考察大棚蔬菜生产,还进入自治区党校学习培训,让好多村干羡慕不已。

二塘镇党委书记罗祖高说:“村干部实行规范化管理后,最大的变化是以前找上门叫他们做事,告诉他们怎么做事,现在是他们主动去做,自己会想。”

午饭就在莫庆新家里摆桌。看到他从冰箱里掏出杀洗干净的冻鱼,罗祖高逗他:“鱼就别拿出来吃啦,一条就是一个项目啊。”

莫庆新也灵醒,借机“疏通”领导:“书记啊,鱼肯定不让你白吃。下次再有出省取经的机会,可一定要给我们村委主任一个名额啊!”

满座都笑了……

记者述评:来宾市今年推行村级干部规范化管理,一方面加大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一方面加强教育培训和管理考核,让广大村干部有机遇有待遇、有压力有动力,村干部队伍展现出了活力,并且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的问题。

农村干部身处于塔基,奋战在一线,十分辛苦。各级党委、政府应该给村干部更多的关注与爱护,积极探索村级干部队伍选拔培养、教育培训、激励保障和管理监督等方面的科学方法,使村级干部队伍增强活力、提升能力、激发动力、提高效力,进而产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合力,农村发展则幸甚至哉!

新闻推荐

走下去问民生 带上来解民难

本报记者陈坤本报通讯员莫慧军陈冬梅本报实习生莫远妮文/图人勤春来早。2月11日,大年初九,春寒料峭,桂中大地却热火朝天,广大干群纷纷走向田间地头,种下新年希望的种子。这一天,来宾市市委...

武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宣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