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医生廖炯:十七年前战非典,如今再战“疫”

来宾日报 2020-02-07 08:24 大字

廖炯与同事正在讨论发热患者病情(右)。(来宾市人民医院供图) 廖炯第一个按下“红色手印”。(来宾市人民医院供图)

2003年,他参与过的非典(SARS)对抗之战取得了胜利。2020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他又是第一个请战到疫情防控一线,参加疫情防控阻击战。他就是来宾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廖炯。

经验丰富 临危受命

1月18日,来宾市人民医院临时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治专家组。有着20年传染病防治临床经验的廖炯被委以重任,担任组长,同时也被任命为来宾市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三次约定之后,2月3日8时许,记者终于如约见到廖炯。此时的他正忙着向一线护士交代在疫情防控中要注意的事项。记者看到,廖炯身材瘦小,皮肤黝黑,透过眼镜,可以看出他有些疲劳。

“来宾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我们不能忽视任何防护细节,一定要做好防护,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开完早会,廖炯立即到电脑前整理各县(市、区)报送上来的发热患者资料。每天9时前,廖炯要报送前一天全市发热病人的数据给上级部门。

期间,不断有咨询疫情方面的电话打进廖炯的手机。“只要不出现发烧干咳等症状,也没有接触过感染者,就不用太担心,在家密切注意健康状况就行了,不要慌。”廖炯耐心解释。

随后,廖炯赶到“潜在污染区”,向值班医生了解病人的情况,分析其是否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一个上午,廖炯接了无数个电话。廖炯说,自从担任专家组组长后,他不是在应对疫情防控的路上,就是在查漏补缺的工作中,或在与医护人员沟通,又或在电脑前忙着整理疫情汇总……每天,他忙得像一只陀螺,睡眠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

除夕之夜 “飞奔”回岗

按照惯例,廖炯往年都会回老家与父母一起过年。年前,廖炯和爱人已准备好年货,打算回贵港平南老家吃年夜饭,但除夕早上一个紧急电话,打断了他回家的念想。

“过年前,我爸妈已经整理好房间,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就等我们回家了。”廖炯说,由于自己是外地人,每年医院都不安排他值班,只是今年情况特殊。

接到紧急电话后,廖炯立即打电话回家,告诉父母“今年我不回去了”。电话那头,父母尽管表示理解和支持,却难掩失落。“我父母七八十岁了,身患疾病,我能感受得到老人家很希望我们回去团圆,但疫情就是命令,我责无旁贷。”廖炯说。

不能回老家,廖炯只好回兴宾区的岳父家吃年夜饭。可没想到,还没吃饱,医院便打来电话,告知有一对从武汉回来的双胞胎,有发烧等症状……听闻患者有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廖炯马上放下筷子,开车“飞奔”回医院。

当时患儿的家长十分紧张,拉着廖炯不断地问:“如果得了这种病怎么办?会不会传染给家人?”廖炯耐心地安慰,并一一解答,幸好检查结果显示阴性,家长才如释重负。

非典之后 从容应对

虽然廖炯每天像一只陀螺,一直转不停,但他忙而不慌,忙而不乱。

2020年,注定是廖炯第二个不平凡的一年。2002年,非典(SARS)让无数人惊慌,而廖炯却要与之对抗。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与2002年的非典有不少相似之处。经历过非典的“虐待”,廖炯面对此次疫情从容许多,也少了当年的害怕。

廖炯回忆,2002年12月发生非典后,在第二年4月的一天,医院接诊了一名从忻城转来的非典患者。接到任务后,廖炯和其他三名医护人员便进到事先设置好的隔离室。此后,他和同事、病人“相依为命”,吃喝拉撒都在隔离室完成。

“刚开始的前三天心里很害怕,担心万一自己被感染了,怎么办?”廖炯说,不过后来已逐渐适应。

廖炯感叹,“相依为命”14天后,患者康复出院,他和同事却还要隔离14天。在隔离室的日子里,家人也被禁止探望,廖炯只能通过电话与家人报平安。正因为有了那次应对疫情的经验,面对这次疫情,他显得很淡定。“如果医院允许,我还想去支援武汉,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医生的使命,就是哪里有疫情就往哪冲。”

疫情防控战役还在继续,廖炯仍奋斗在防控一线,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晚刊记者 黄文媚 通讯员 唐才明

新闻推荐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勇担当善作为 □特约评论员 黄寒冰

日前,在来宾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第四次市县会商电视电话会上,市委书记农生文强调,要强化危...

来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