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李国修是舞台剧泰斗
我们绝对认同董卿春晚主持一姐的地位
本周的娱记们实在有点可怜,每天都在炒着早已写透了的陈谷子烂芝麻,连带小记也觉得没劲。倒不是说,黄晓明与Anglebaby的分分合合不好看,也不是说陈小春这些人当爹了不值得发稿,而是这些内容真的有点太老套了,让人有点审美疲劳。
所以请大家原谅小记这次关注的着眼点有点边缘以及另类。
首先,我想讲的是,本周爆出的董卿发飙,大吼要把“托”做到底的这则新闻。这是发生在本周《我要上春晚》节目的录制现场,董卿在节目嘉宾就一个“托”的表现是否专业的问题时,突然发飙,并以自身为例大谈何为专业“托”的职业精神。
据在场者转述,董卿当时情绪激动,义正辞严,多次打断嘉宾发言,并以“懂吗”这样的强势语气控制全场。说实话,作为央视综艺一姐,以董卿现在的地位,小记是不敢挑她的刺的。
但早在很久以前,观众中就已有了不同的声音。在2010年《我爱上春晚》这个节目开播时,就有网友在网上表示,看了节目后,感觉一姐董卿掌控欲太强,不太尊重现场观众和表演者。
为了一证真假,小记也追看了几期这个节目。不可否认,董卿在里面的表现虽然谈不上过分,但其强势的主导性也还是可以偶尔窥见端倪。比如,她有时会调侃一些普通话不标准的来宾的发音,虽然这确实有幽默的效果,但不能及时见好就收,难免会让人看着有点别扭。
还有她偶尔为了节目考虑打断嘉宾和表演者说话,抢话头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当然仅凭以上这些行为,我们不能说董卿过分或者出格,但作为国家级主流电视台的综艺一姐,小记觉得她的这些行为确有不妥。
因为连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能感受到,董大姐的真心强势,那么她就已经失去了一个串场、炒热气氛以及推进节目进度的主持人身份,而是把自己就变身成了现场的隐形评委,直接明了地为参赛者们打分了。这不但违背了该节目为平民搭建上春晚舞台的宗旨,也打破了董卿在观众心中亲和温婉的形象。
当然,董卿之所以会这样做的原因很多,挺卿派说,她是春晚经验丰富,知道哪些节目符合春晚要求,所以不浪费节目时间。但倒卿派则认为,董卿这样做是翅膀硬了,所以尾巴也翘起来了,自以为是,所以就忘记什么是尊重人了。
其实小记觉得,董卿也不是不尊重观众,她只是主持春晚太久了,习惯了在舞台上当主角,最多就是与朱军等人互互动,给刘谦当当托,至于跟观众该怎么互动,跟草根演员怎么搞笑,她还没学会,至少没掌握纯熟。
所以董卿在《我要上春晚》舞台上的偶尔失态,我们作为观众要理解。但同时小记也想提醒董姐姐,你既然接了这档号称为草根圆春晚梦的节目,你们节目组又把别人请来了现场,那么不管那节目是否能登大雅之堂,你都该放放自己央视综艺一姐的身段,多接接地气,别老关注别人不正宗的普通话,还是多拿我们这些豆包当当干粮。
当然,小记在此还是要郑重声明,我们绝对认同董卿是大气范、春晚主持一姐的绝对地位。
再来,小记想说的就是台湾舞台剧泰斗李国修的过世。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也许不多,但对于喜欢话剧的人,李国修三个字则一定是如雷贯耳。
李国修是台湾话剧界泰斗之一,被誉为“台湾莫里哀”。他创立屏风表演班,26年里,创作和执导《京戏启示录》、《莎姆雷特》、《半里长城》、《太平天国》等27部优质舞台剧。
他的座右铭是:“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圆满了。”所以自他踏出大学校门,他就只专注于做好一件事——— “开门、上台、演戏”。
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戏痴,他为舞台剧生为舞台剧死。为了演好喜剧,他的新婚蜜月就是带着妻子到广州拜马季为师,成为马季在台湾的唯一弟子。他也在马季的指导下,将相声艺术的三番四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先褒后贬等精髓融于现代戏剧。
说实话对于桂林观众,李国修是娱乐圈较偏门的人,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在台湾他却是家喻户晓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舞台剧泰斗,更多是因为他是乐观豁达的抗癌英雄。
2011年李国修承认罹患大肠癌二期将入院治疗,因为要与最爱的舞台暂时告别,他特意租下了一个能容纳5万人的体育馆,第一次将舞台剧搬进了体育场,以此作为他暂别舞台的告别作。
告别表演那天,天下暴雨,但是舞台下五万人的观众席座无虚席,人人穿着雨衣坚持看完国修老师的最后一场表演。
犹记得当时电视新闻中,李国修与台下观众的流泪互动,更记得他说自己只是暂时离开会尽快回归舞台的豪言。如今却斯人已逝,物是人非。
说实话,国修老师去世已数日,但小记依然很失落,因为看过一些经典舞台剧的小记,至今还未看过国修老师的任何作品。不过我依然相信,虽然李国修老师到另一个世界的舞台上表演了,但他所留下的执着、乐观与坚韧的精神,不朽。
记者申静
新闻推荐
小S向陈汉典下跪 据台湾媒体12月26日报道,若要说《康熙来了》主持人小S、蔡康永是红花,那陪伴他们左右5年的陈汉典就是绿叶了!不过绿叶陈汉典日前却以来宾身份上《康熙来了》宣...
来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