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座山 献出一生情 桂中第一高峰有个“环保部长”

来宾日报 2019-05-24 12:06 大字

温炳华在山路上休息。

如果你爱广西的山,圣堂山一定不能错过。圣堂山位于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大瑶山的主峰,海拔1979米,为桂中第一高峰。它有张家界之峰、黄山之峻、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其山形为广西10大高海拔山峰中最美。

要说谁最爱圣堂山,温炳华一定不能漏数。温炳华今年61岁,是圣堂山目前唯一“签约”挑山夫,也是圣堂山的“环保部长”。上山时,他挑的是食材和物资;下山时,他挑的是垃圾。为了维护圣堂山景区的圣洁,他一直默默坚守。

情定圣堂山

“今年圣堂山的杜鹃花开得比去年好。”记者在圣堂山景区游客中心见到温炳华时,他刚从圣堂山下来,还没来得及回家。温炳华个头不高,肤色甚好,人很精干,谈及圣堂山的杜鹃花,他略显兴奋。

当前正值旅游旺季,温炳华三天两头要挑一担物资到圣堂山顶的宾馆。每次挑60斤左右,抄近道,比较陡,单程约4公里,要走3小时。

按理说,61岁已是退休的年龄,温炳华为何还要辛苦爬山?

“为了报答党恩,尽自己的能力争取做些事业。”温炳华说,他不甘落后,也是为了以身作则教育孩子。

1958年,温炳华出生于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8岁时,父母去世,他成了孤儿,吃百家米长大。1976年,温炳华年满18岁,当地政府为照顾他,让他到乡政府办的企业工作。

1983年,县扶贫办开办的圣堂山多种经营场到忠良乡招工,温炳华受荐报名参加。“当年的圣堂山是荒山野岭,场址设在距公路8公里的地方,我们的工作就是开荒造林。”温炳华回忆说,多种经营场人最多时有50多人,刚开始以种植八角为主,后来种了不少杉树。

“虽然开山造林是辛苦的活,但每月能领到45元,在上世纪80年代算是高收入水平。”温炳华说,当时,在经营场工作令很多人羡慕。因为这份工作,他与住在圣堂山脚下的爱人相知相爱,喜结连理。“作为一个孤儿能结婚、安家,这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温炳华笑说。

敬业爱环境

温炳华老实本分,做事兢兢业业,人缘也好。44岁那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圣堂山多种经营场因种种原因难以为继,温炳华让儿子在经营场继续他的工作,自己则到圣堂山景区找活干。

2012年,温炳华被圣堂山景区聘为“挑山夫”。当时游客不多,他一个人负责山顶宾馆日常物资的挑送,还兼顾圣堂山山顶到景区大门道路周边的垃圾清理。

“当时景区的人给我取了一个圣堂山‘环保部长’的外号,还写在工作牌上。”温炳华对此称谓非常珍视。“在圣堂山工作几十年,我熟悉圣堂山,也爱着圣堂山,有很深的感情。”他说。

县旅投公司清洁工黎现章告诉记者,2018年11月,温炳华到了退休年龄,现在的公司不再聘用他,转而聘请3个专职清洁工才能保证景区日常清洁卫生。“他这个人很好。”对于温炳华的默默奉献,黎现章和同事都很敬佩。

5月10日,金秀圣堂山杜鹃花旅游文化节开幕,一波波游客慕名来到圣堂山。中午11时许,记者在圣堂山景区大门巧遇温炳华。一根扁担、两个编织袋,外加一根拄杖,这是他上山的行囊。一袋青菜、一袋肉,总共60斤,这就是温炳华的背负重量。

记者跟随这个年过六旬的老汉上山,普通游客要走3个多小时的路程,温炳华抄近道,也要3小时。“刚开始上山,坡不是很陡,可以走很长一段才休息,越往上越陡,越走越累,休息的次数也越多。”温炳华停停歇歇。他说,现在挑一担东西上山,需要休息七八次。

“这里的山泉是可以放心喝的。”温炳华走到半山一处山泉旁,随手摘下一张树叶,折成小杯状,接过山泉水直接喝起来。“啊,真甜。”他感慨。

夕阳献余热

让温炳华尤为开心的是,在圣堂山可以遇到不同的游客,与五湖四海的游客打交道、交朋友。“这手串是上海一个姓李的游客送给我的。”温炳华开心地说,几年前,李先生到圣堂山旅游,与他结缘。李先生来过几次圣堂山,去过温炳华家,去年还专门汇款为他庆祝60岁生日。

“只要还能干得动,我就继续干下去。”温炳华说,现在年纪大了,很多人劝他停下来休息,但他坚持要尽自己的能力做下去。

“是共产党培养我,我要一心跟党走,报答党恩。”温炳华说,因为有了党和政府的帮助,才有了他在圣堂山的这份工作,才有了现在的家。

今年是温炳华在圣堂山工作的第36个年头。温炳华说:“我的青春、我的这辈子,都奉献给圣堂山了。”

新闻推荐

青年竞技比赛展现青春风采

为弘扬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5月5日,金秀瑶族自治县团委举办“纪念五四运动”主题青年民族运动会。运...

金秀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秀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