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六巷乡青山村委胶厂水库移民村旧貌焕新颜 用“后扶”资金筑起幸福生活

来宾日报 2018-11-16 09:45 大字

胶厂屯旧貌。 胶厂屯新颜。

“这条长2公里、宽4.5米的环村路修好后,还会安装路灯,到时候胶厂屯应该算是金秀最亮的一个山村了。”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青山村委胶厂屯屯长覃异军高兴地说。据了解,胶厂屯是水库移民村。2003年以前,胶厂屯还没有通公路,农产品运输只能靠肩挑马驮,村民守着青山绿水过着穷苦日子。如今,胶厂屯靠着50万元“后扶”资金续建了环村路,用不了多久,屯里的村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在路灯的守护下出门散步了。

生活艰辛去打工

44岁的覃异军回忆起当年,仍历历在目。“以前的日子真是苦啊!那时村民种生姜、八角,上山砍柴,需要肩挑马驮两个多小时到象州县中平镇去卖,然后买回肥料和大米用于生产生活。”改革开放初期,胶厂屯共有30多户140多人,由于屯子不通公路,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大家种的粮食都不够吃,更别提有富余的收入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各地乡村外出务工成风,覃异军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没念完高中就辍学了,跟着朋友到柳州打工,后来辗转到了广东。然而,辛苦的打工并没有给覃异军的生活带来多好的变化。1996年,他决意返回胶厂屯,立志要在莽莽大山中“掘金”。“只要够勤奋,就能致富。”覃异军有了奋斗的目标——多种姜、多造林。

返乡发展谋出路

1998年,生姜价钱看好,覃异军和哥哥种姜大获丰收,刨去成本,获利3万多元。“看到我们种姜能挣钱,很多村民就跟着一起种,胶厂屯种姜一年比一年多,最多时达到了600亩。”覃异军说,勤劳是胶厂屯村民最大的优点,而山多、田地多则是胶厂屯最大的资源。一时间,胶厂屯再也没人愿意外出务工,家家户户都养起了马,靠肩挑马驮搞发展。

要致富先修路。2003年,在覃异军父亲的带领下,全村村民出钱出力,用锄头、钢钎开路,花了近3年的时间,开辟出一条宽2.2米、长3.2公里的小路,这是屯子通向大山外的第一条路。

2005年,村道开通,覃异军和哥哥合伙买了一台拖拉机,准备大干一场,共同致富。“当时新开通的泥路因雨水多,经常会发生塌方,车子陷入泥坑也是家常便饭。”覃异军回想当年,认为是交通瓶颈制约了胶厂屯的发展。

库区移民村“后扶”大发展

2006年,金秀下六甲水电站开工建设,一条工程路修进了胶厂屯,让胶厂屯迎来发展新机遇。不过,在水电站建成后,胶厂屯受库区(圣堂湖)蓄水影响,400多亩田地被淹,该屯也被认定为淹田淹地而不搬迁的水库移民村。

“田地被淹后,大家不等不靠,向大山进发。”据覃异军介绍,2006年以前,胶厂屯到处是悬崖峭壁,村民大多居住在破旧不堪的泥土房,群山就成了全村的主要生活来源地。可是屯子与外界通联只靠一条崎岖的山路,农产品运输全靠肩挑马驮,经济发展异常缓慢。“这十多年来,我们以每年数百亩的开垦速度,不断把村背的荒山开发成耕作区,至今全屯已有耕作林地约8000亩。”

覃异军说,2009年以来,水库移民村的后期扶持资金不断投入,让胶厂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胶厂屯已种有油茶2200亩、生姜200多亩、珍珠李300多亩、黄金竹800多亩、砂糖橘500多亩,这些也成为了胶厂屯的支柱产业。”

今年11月初,市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领导在实地考察胶厂屯千亩油茶基地后表示,胶厂屯系列产业基地完全符合库区移民村扶持产业路建设要求,应尽快完成项目申报并落实。

金秀县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局长陶学胜介绍,自2009年实施“后扶”政策以来,该局积极向上级申报水库移民村后扶项目。截至2017年,对胶厂屯共完成投入近800多万元,用于水库移民新村点、村道、产业路、水毁农田以及防洪堤修复建设等项目建设,基本解决了移民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

2018年,按照相关政策,胶厂屯村背一条长约7.2公里,计划总投资380万元的产业路项目申报程序基本完成。陶学胜表示,这条产业路最快在今年可以开工建设,而这条产业路的修建也让库区群众更有奔头。

覃异军表示,有“后扶”资金的不断投入,加上勤劳的村民,胶厂水库移民村已走在共同发展致富的路上。据他介绍,胶厂屯现有56户210人,在2015年被精准识别的贫困户有19户79人,现已基本实现全脱贫。村民靠发展多种产业,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不在少数,而全屯人均年收入也超过1万元,这让该屯成为了水库移民村中的富裕村。■晚刊记者 吴清文 通讯员 蒙立伟 韦竺君 文/图

新闻推荐

戏曲广播体操走进中小学 让戏曲文化在校园释放光芒

四肢运动配上马步架掌,腰部运动融合腕花小云手……10月30日早读课后,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七建小学操场上出现了一道亮丽的...

金秀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秀瑶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