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越来越漂亮,教学设备不断升级……农村和城市小学硬件设施几无差别 昔日村小学 早已换新颜

南国早报 2018-11-13 16:19 大字

那文小学的旧教室是一排瓦房(1966~2008年)。校方供图

那文小学如今已建有新的教学楼和操场。 南国早报记者 蒋晓梅摄

辉煌60年聚焦广西教育变迁

广西接班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特约栏目

编者按

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来,广西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旧瓦房变成了一幢幢漂亮的教学楼;曾经粉笔、黑板几乎是所有的教育装备,如今老师上课用上了“小蜜蜂”,教室里有了一体机,甚至还配备了先进的书法教室、心理教室;老师上课不再满堂灌,更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日起,本报开设“辉煌60年·聚焦广西教育变迁”专栏,记录这一系列变化。

南国早报记者蒋晓梅

崭新的教学楼、塑胶跑道、一体机、各类音乐、体育、实验器材……如今,如果仅看校园环境,你已无法区分这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如果要问60年来,农村学校变化最大的是什么,那无疑要数校园硬件的变化,在很多地方,学校已成为当地最漂亮的建筑。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几所农村小学,从学校的“变”与“不变”中窥探广西教育发展的一角。

1校舍

校舍:从旧瓦房到新楼房

近日,记者来到南宁市邕宁区最偏远的小学之一——那楼镇那文小学,从那楼镇到那文小学,还需半个小时的车程。与周边几乎清一色裸露红砖的楼房相比,那文小学刷着浅黄、浅蓝墙壁的教学楼,在红色的塑胶跑道以及绿色的地坪漆映衬下,显得清新典雅。

“以前的那文小学可不是这样!”那文小学校长玉奇志说,“刚到这里当老师时,我也想不到这里能变得这么漂亮。”2006年,玉奇志被调到那文小学任教导主任。刚到那文小学,学生们还在两排破旧的瓦房里上课,因年代久远,墙壁上到处是斑驳的印迹,有的墙面脱落严重。操场没有硬化,一起风扬起的尘土吹得人都睁不开眼。

改变的不仅是那文小学,近年来广西所有的村完小和教学点,全都已经旧貌换新颜。漂亮的塑胶跑道、人工草皮足球场、崭新的教学楼、各种功能室……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高仁小学目前虽然只有100多名学生,但所有的设施、设备丝毫不比城里的小学差。在校长韦晓春的记忆里,当年的高仁小学“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教学楼全是瓦房,一下雨教室就漏”。每学期开学,老师还得组织高年级学生给操场除杂草,割草得花一周时间。因为草不除不行,该校曾因草太茂盛,教室里窜进过蛇。

“看到学校好了,生源也逐渐回流。”韦晓春介绍,该校目前有100多人,每个学期都会有几名学生转学回来。那文小学也是如此,该校前些年学生人数一直在112~120人之间,这几年略有回流,目前有小学生132人。

2设备

从几个篮球到天文望远镜

打开那文小学的器材室,记者惊讶于这里设备竟如此完善。钢琴、电子琴、木琴、手风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大锣、小锣、响板、串铃,写生画板、写生灯、写生教具、绘图仪器、地球仪、显微镜、天文望远镜……各种音乐器材、学习器材基本上都有。此外,在图书室里,4390册图书摆得整整齐齐,教育部要求的64种书籍,一样都不少。

作为曾经的体育老师,玉奇志对体育器材的变化记忆更深刻。1994年从体育专业毕业后,玉奇志分到那楼镇那盆小学当体育老师。当时那盆小学的运动场地只有一个篮球场,“晴天尘土一尺厚,雨天泥浆厚三尺”,体育器材更是少得可怜,除了几个篮球、几根跳绳、几个毽子,找不到其他器材。玉奇志找村里做木工的大叔和泥水匠帮忙,自制了乒乓球拍、跳绳、接力棒、沙袋、跳高架等,让学生体验了许多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体育项目。如今再看那文小学的体育器材室,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鞍马、跳绳,毽子……小学阶段会接触到的体育项目,这里全都有。

玉奇志介绍,近年来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有的教学设备都根据学生人数,按标准化配备,没有配齐的一次性配齐。那文小学过去条件差,几乎什么设备都没有,因此配备的新器材也特别多。

那文小学没有专职的音乐、美术老师,很多配发下来的器材,老师根本不会使用。玉奇志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每到暑假,教育部门就会进行紧缺科目教师培训,涉及英语、美术、体育、科学等多个学科。老师一边教学,一边摸索这些器材怎么使用。

学校办学条件好了,年轻老师也能留住了。那文小学目前共有10名教师,2016年和2017年招了4名年轻老师。最年轻的雷老师告诉玉奇志,自己到那文小学两次“踩点”,才决定应聘该校。据悉,邕宁区这两年新招聘了很多老师,2016年162人,2017年207人,绝大部分都在村完小工作。

3变化

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差距变小

在玉奇志的记忆里,那文小学有两次大变样,一次是2009年到2011年,那文小学拆掉了瓦房,建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有了球场和围墙。另一次则是2014年至今,那文小学粉刷了教学楼,铺上了塑胶跑道和地坪漆,新建了一栋楼增加功能教室,标配了各种器材和图书,还建了学生食堂。“那楼镇22个村完小全都大变样了。”玉奇志告诉记者,那文小学当年条件特别差,如今变化真是太大了。

那文小学两次大变样,是广西教育变化的一个缩影。汶川大地震以后,广西对校舍安全状况非常关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所有D级危房停止使用,对旧校舍推倒重建,加固维修。2009年~2011年,广西中小学“校安工程”3年累计投入校安工程资金97.2亿元,建设学校4847所,开工面积786万平方米。紧接着,广西开始进行“全面改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2年广西又开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义务教育均衡拉近了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差距。”南宁市西乡塘区教育督导室工作人员韦东向记者感慨,如果不看校名,只看学校环境,已经分辨不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有了明确的标准,具体到中小学生拥有的图书在册量,每个类别的图书占多少比例。过去所有不达标的学校,仪器、设备全部配足配齐,就连教学点也全部配备了电子白板和钢琴。

4不变

不变: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始终如一

不论校舍和设备如何变化,那文小学始终不变的,是老师对学生的那份关爱。

龙小兰老师2016年通过公开招聘,成为那文小学教师中的一员,担任该校的教导主任。熟悉现代教学手段的龙老师,建立了班级微信群,不时让留守儿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并拍摄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视频发给家长,让家长远在外地也能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这个举措,获得了家长们一致赞赏。如今,该校老师也都纷纷效仿,不定期拍下学生在学校的视频和照片给家长。

虽然有了电话和QQ、微信,家长和老师之间沟通更顺畅了,但那文小学还是坚持着家访的传统。每个学期,该校老师会不定期进行家访,老师们分成3个组,一个晚上能走完学校一半以上的家庭。有时,老师有空了也会个别出动,到一些学生家里走访。“只有深入到学生家里实地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同时也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玉奇志说,尽管家访很辛苦,但老师们都没有怨言,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老师们都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在学校里幸福成长。

新闻推荐

爱国主义教育不停歇

11月5日,金秀瑶族自治县青年国防团校挂牌成立。当日,首期培训班30名学员参观了县国防教育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图)。据悉,该...

金秀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秀瑶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