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体建设撬动经济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宾经验”透视(五)

广西日报 2016-06-03 21:28 大字

本报记者 罗 侠 卢彬彬  本报通讯员 韦慧兰

“没有技术干什么都不行!‘农家书屋\’是个好地方,我在这里学到很多养殖、种植的知识。”5月26日,象州县大乐镇大乐社区的种养专业户韦静军,说起文化扶贫深有体会。

来宾市通过送政策、送图书、送演出、送培训、送技术、送信息、送思路、送资金“文化八送”,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由文化扶贫带动经济脱贫,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

补齐短板提升“精气神”

忻城县新圩乡丹灵村很多人爱打篮球,连续12年举办“春节农民篮球赛”,日均观众3000人以上。篮球已然成为丹灵人留住乡愁的“灵丹”。

“漫步机、摇摆机、跷跷板……城里的健身器材,我们也有了。”提起小广场,武宣县二塘镇禄当村村民蓝志彪竖起大拇指。在这个小山村,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了“动”感的快乐,过上了早晚健身的时尚生活。

受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宾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良性互动发展。如今,走进山寨村屯,到处可见活力景象: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楼、篮球场、戏台、健身广场一应俱全;小广播时时“开嗓”,让理论政策、先进文化、农业科技入心入脑;乡村少年宫,为农村青少年学习成长打造课外乐园;女人爱跳舞、男人爱打球,文化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昔日的麻将声、划拳声,变成了今日的歌声、喝彩声。

补齐“文化短板”,来宾农民对生活充满自信,对致富有了憧憬,“精气神”也噌噌噌地往上涨。前几年,来宾市经济增速连续在两位数以上,更是“文化与经济共繁荣,农村与城市同分享”的生动体现。

民主管理干群关系亲

“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来说,既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又是一次鱼水深情的交融。

如果简单地采用过去那种布置任务、下通知、搞检查的模式显然无法完成任务。所以,许多乡镇和村屯实行了民主管理、民主探讨、民主决议的工作方法,通过民主讨论共同探索和解决困难问题。

以前,合山市里兰村的江村屯和寨村屯存在宗族矛盾,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更严重的是,由于常年采矿导致的饮水困难,村民对干部心存怨恨,调解效果不理想。

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干部进村的次数增加了,打球看表演的同时,对矛盾和问题也有了深入了解,最后,困扰双方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

小小篮球,拉近干群距离,“玩转”了干群关系。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乡长高如金对此感受很深:“以前下村做工作常有阻力,现在村里唱戏、打球都请干部去,交流多了,事情好办多了!”

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实施“结一联十”工程,全市780支工作队结对慰问2万户农户,走访联系20万农户,解决困难问题1.14万件,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

创新平台经济显活力

文化素质较低、信息缺乏是农民群众致富路上的“绊脚石”,来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扳倒这一“绊脚石”的有力撬棍。

上刀山、下火海、过火链,这些让常人听起来都心惊肉跳的事情,在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古占村里经常上演。在政府扶持下,古占村共投入1200多万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瑶族生态博物馆等,还扶持9户农民办“农家乐”,2015年被列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年初至今,我们寨子共接待游客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7.56万元。”古占村民俗文艺表演团团长李东风笑眯眯地说。

“像古占瑶寨这样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例还有很多。”来宾市扶贫办主任韦兆坚说,该市还因地制宜建设水果示范园,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推进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相结合。

2011年以来,来宾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平台,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次,培养农村种养大户1万多户,创建文化产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村、屯)850多个。

“广大农民群众素质提高了,致富本领提升了,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来宾市市长雷应敏介绍,来宾在实现“经济后发展亦可文化先繁荣”的同时,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凸显:依托民族特色文化的旅游业飞速发展,全市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0.23%。

金秀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金秀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