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富脑袋”到“鼓钱袋” ——来宾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扫描

广西日报 2016-05-19 21:31 大字

本报记者 卢彬彬 本报通讯员 韦慧兰 覃 宇

在2015年来宾市各项经济指标中,有一组数据引人瞩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79元,同比增长8.1%,高于该市GDP增速,增速在广西名列前茅。这是该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5年跑赢GDP增速。今年一季度,该数据是8.7%,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来宾市坚持文化建设重心下移,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怎么建、怎么管、怎么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精心谋划,采取有力措施,建、管、用并举,实现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为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富脑袋”的农民群众,正在实现“鼓钱袋”的梦想。

A “文化扶贫重在励志”

合山市岭南镇溯河村原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村民好勇斗狠,治安很差。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村里几名外出务工的村民主动回村,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宣讲党的农村政策和法律法规,并请驻村民警、法官来上普法课,文化服务中心成了村里的“小法院”,管起了“鸡毛蒜皮”的事。如今,这个有着3700多人的村庄连续4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连续3年被当地评为文明守法示范村,2015年还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在忻城县古蓬镇,每晚8时,个体户石支宇家都会传出山歌声,他领导的“蓬城农民文艺队”经常排练。石支宇说:“2010年起,全镇村屯都建起乡村大舞台,可唱什么演什么没有人带头,于是我们几个会弹唱的农民就搞了文艺队,演唱的都是街坊邻里事,传播致富奔小康的正能量。”如今逢年过节,演出邀请电话不断,他的这个“泥腿子剧团”成了镇里的“明星团”

近年来,在来宾市,像溯河村这样因为文化而变样的山村很多,农村文化带头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该市771个行政村(社区)实现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十个一”标准建设全覆盖(每个行政村建设1栋文化综合楼、1个文艺舞台、1个灯光篮球场、1个文体小广场、1个学用理论政策服务中心、1个理论小广播、1个国学民居画廊、1个乡村少年宫,组建1支农民文艺队、1支农民篮球队)。基层文化硬件设施全覆盖,丰富了农民文娱活动。石支宇说:“如今,赌博搓麻的越来越少,跳舞唱歌的越来越多,不但治安好了,农业产业也越来越发达。”2015年,来宾市公共安全感排名全区第二,社会治安案件由2011年的2.69万件,下降到8047件;农业产业化率由2008年的4.16%上升到今年的23.67%。

“人心贫困比自然贫困更可怕,文化扶贫重在励志。”来宾市委书记李志刚说,围绕基层文化“怎么建、如何使用”问题,该市进行了多次的调研试点,最后发现,培养文化带头人,让群众“自发管理、自我开展”效果最好。为此来宾市通过“十百千”文化人才培育工程等一系列方法,在该市培养10个文化领军人物,在县乡培养100个基层文化骨干,在全市农村培养1000个文艺骨干,为全市每个文化站配备了不少于3人的编制,并率先在全国、全区创新以财政补贴的形式,为每个行政村和社区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无人管”的问题。

这些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乡土明星”用山歌彩调,唱出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用秧歌舞蹈,舞动着村屯“精气神”。

B 帮助群众实现“脑袋脱贫”

在文化扶贫建设过程中,让群众找到致富的途径,达到致富的目的,是文化与扶贫结合的关键问题。来宾市长雷应敏认为:“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文化进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乡村文化繁荣,推动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新生态乡村建设。”根据这一理念,来宾市提出基层文化建设要“春风化雨润心田,潜移默化助民生”,并将之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

“下面我向大家播报今天我们村主要蔬菜收购价格……”每周日下午,兴宾区小平阳镇牛寮村的“理论小广播”会准时响起。除了新闻和政策外,还播报各种经济信息。播音员莫晓凤说:“理论听起来比较枯燥,只有穿插群众关心的致富内容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来宾,每个村的文化活动中心都建有“理论小广播”,除了固定的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报什么、播什么,群众说了算。

合山市河里镇洛满村,每个季度都要举办一次“山歌大赛”,舞台上的主角全是村民,比赛内容很简单,就是用山歌表现怎样致富奔小康,奖品也很实在:一袋大米、两壶花生油。

在政府推动引导下,来宾城市周边文化乡村旅游逐渐兴起,如凤凰镇长福生态旅游村,良塘乡北合村的盘古文化旅游村等,一批“农家乐”带富了群众。

来宾市还通过开展为贫困群众送政策、送图书、送演出、送培训、送技术、送信息、送思路、送资金的“文化八送”结对帮扶活动,从“脑袋脱贫”入手,实现“钱袋脱贫”。

几年来通过文化扶贫平台,该市组织各类技术培训和辅导5000多期,培训农民15万多人次,带动辐射群众200多万人,创建文化产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50多个,促进了产业调整和农民增收。

C  文化资源变成真金白银

让群众“想致富”“会致富”是文化扶贫工作的前提,最终工作的落脚点还是要保障群众“能脱贫”。为了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开出富裕之花,来宾市通过深挖埋藏在乡村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文化资源直接转换成群众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上刀山、下火海、踩犁头……”这是金秀瑶族自治县古占屯村民在表演瑶族绝技。该村是金秀将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在该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5年来共投入1200多万元资金,完成古占瑶寨表演场、游客服务中心、商店、停车场、山子瑶生态博物馆、游泳池等设施建设,还扶持9户农户办起“农家乐”。古占屯先后被评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村、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广西特色旅游名村。2015年,该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60万元。

象州县闷头村利用凉泉这一旅游资源,建成综合服务楼、饭店及占地50多亩的龙眼采撷园,逐渐成为集生态农业、水上游乐、农家乐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景区。闷头凉泉已成为“象州泉城”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象州旅游的口号是“冬游温泉、夏游凉泉”。

武宣县上李村是有名的“柿子果之乡”,县政府为该村“量身订制”2015年牛心柿果王比赛,通过“特色活动+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吸引游客6万人次,旅游收入500万元,带动其他产业收入1200万元。

金秀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秀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