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赵品贤本报通讯员余昌榕李日真摄影报道瑶不离

广西日报 2013-09-03 18:16 大字

本报记者 赵品贤 本报通讯员 余昌榕 李日真/摄影报道

“瑶不离山,瑶不离鼓”,这是对“以山为家、以鼓认宗”的瑶族人最好的诠释。

流行于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罗香乡等坳瑶地区的黄泥鼓是瑶族长鼓中的一种,因用黄泥浆糊鼓面来进行调音而得名。黄泥鼓分为公鼓和母鼓两种,母鼓短而粗,公鼓细且长。其中公鼓需要用粘度和湿度合适的黄泥浆糊过鼓面,用以遏制鼓声的噪音,同时增加鼓面的厚度,敲打起来发出声音要达到清脆有回声,鼓声能传数里之外。

黄泥鼓的演奏常与舞蹈相结合,多为边击边舞,民间称其为黄泥鼓舞。过去,一只母鼓配两只公鼓作舞,后来发展为一只母鼓配四只或多只公鼓。在整个舞蹈中,母鼓的鼓点起到指挥和掌握整个舞蹈节奏的作用,公鼓舞者围绕着母鼓并随着母鼓的鼓点翩翩起舞。在舞姿优美,鼓影纷飞的表演中,不同音色和节奏的鼓乐在山谷中回荡与共鸣。

黄泥鼓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盘振松,是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六巷村古陈屯人,上世纪90年代,他曾率队应邀参加在日本举行的“民族艺人团”演出,“看的人好像多是学者,虽然人不多,但感觉大家对黄泥鼓还是非常感兴趣”,演出后,有人甚至想买下黄泥鼓。那是黄泥鼓舞第一次走出国门,盘振松回忆这些时眼里满是憧憬的目光,他现在已经70岁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项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站在大瑶山深处,以旁观者的心态去欣赏黄泥鼓舞,会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一个神秘的世界,那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是瑶族人生生不息的艰苦复兴之路。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为那些渐渐消失的民间瑰宝而感到可惜,幸运的是,黄泥鼓舞已在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开始对它进行挖掘和保护,黄泥鼓舞也有了更多机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新闻推荐

“四方联动”唱响瑶都“文明曲” ——金秀获评“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扫描

本报记者罗侠本报通讯员罗珊陶金合文/图核心提示驱车在蜿蜒的山路上,一块块由群众代言的公益广告格外醒目;漫步在整洁的街道上,一个个宣传核心价值观的灯箱广告引人驻足;走进社区、农村,一条条内容新...

金秀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金秀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