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舍”与“得”的智慧

广西日报 2010-06-15 22:45 大字

本报记者 陈 坤  本报通讯员 梁爱华 赵德峰 李 波

青砖碧瓦、别具一格的民居,县城大刀阔斧的民族化改造注入了鲜明的瑶族文化元素,旧县城已然不见踪影;莲花山跨入4A景区行列,圣堂山16.3公里四级景区公路建成通车;在如织游人中穿行,不时能邂逅几位老外在拍风景。

盛夏,万亩高山变色杜鹃开放的季节,记者再次踏上金秀瑶族自治县这块神奇的土地,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变化。

变化缘何而来?是来宾市实行的“差别考核”,让金秀甩掉了包袱,一心一意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走上了富民强县的新路子。

用生态保护取代GDP考核

生态旅游县和贫困县,这曾是金秀给人的“矛盾视觉”。

这个有“世界瑶都”之称的自治县,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达87%以上,空气负离子最高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3.8万个,是全国第二大物种基因库,还拥有圣堂山、莲花山等著名景点。然而,该县却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五”末期财政收入仅4277万元。

“金秀之所以贫困,是因为承担了太多义务。贫困的背后是责任,是牺牲精神。”金秀人的说法毫不夸张。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广西最大的水源林区,金秀担负着年产水量25亿立方米、灌溉周边200多万亩农田和1500多万亩耕地、为近200万人口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等重大责任。肩负如此责任,使得金秀人非但不能拿丰富的林木资源换钱,还要为保护这片林木耗费巨资。

“把大瑶山的保护与开发对立起来,不是科学发展观。”2008年春,来宾市委书记张秀隆深入金秀调研,在问计于民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既然金秀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重,就应该对金秀实行“差别考核”,为其“解套”,鼓励他们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走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这既体现科学发展观,又尊重民族自治。是年10月,来宾市委、市政府下发《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考评办法》。在200分制的考评细则里,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取代GDP、财政收入和工业化建设指标考核。

“差别考核”一实行,金秀在“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工作思路指导下,集中精力“卖风光”、“卖特色”,集中精力经营大瑶山生态民俗,着力包装“生态、气候、文化”。成效立竿见影——“世界瑶都”品牌愈发响亮,圣堂山、莲花山的游客越来越多。去年,新考核办法实行第二年,该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4万人次,同比增长42%,完成任务的101.31%。在因修圣堂山景区公路封山的情况下,依然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5.4%,完成任务的101%。

金秀人用成绩说话:生态保护也是生产力,也能强县富民。

舍弃工业短腿

贴好“绿色商标”

新的考核办法,让金秀人主动舍弃了工业短腿,集中力量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也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金秀在城镇化建设中大打“瑶族文化牌”,所有建筑统一实行民族化改造——把金秀打造成“最有特色、最具魅力”的县城。此举不但带动了旅游,还带动了旅游地产。去年,金秀吸引了柳州、南宁,甚至浙江、广东等外地人前来购房。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开局之年谋发展

本报记者罗猛4月13日至15日,自治区主席马飚在来宾市考察调研“十二五”开局工作,看望各族干部群众,强调要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确保“十二五”规划实施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迎接...

金秀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金秀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