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雾迷蒙探司烟

南国今报 2015-02-09 16:43 大字

山门石井废弃的石柱山门旁边的来宾市级文物保护碑石碾

●黄任波 文/图

很久很久以前的司烟山,古木参天,怪石林立,一群衣着褴缕的瑶民正在荆棘丛生的山道上艰难地穿行。他们为避战乱,从贵州方向远道而来择地而居,到了司烟山顶,为首的老者观察了一下四周的山形地势,长吁了一口气,手中的木拐往一块青石板上一顿,沙哑着声音对跟随他的因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的族群说:“就这里了!”。

很久很久以前是多久,现在已无从考证。有人说是六百多年前,也有人说是在唐宋时期,更有人根据青石板上刻录的象形古字,推断应该是在秦汉之前。为一探究竟,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冬日,我跟着几个当地同行,一路披荆斩棘登上了司烟山。

合山市北泗镇司烟山实际上是一座大石山,因终年山雾缭绕,故名司烟。山道崎岖,走了十多分钟,才到山门。山门两边都是原来的瑶民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片石砌成,虽然粗糙,却很牢固,历经数百甚至上千年风雨侵蚀仍未坍塌。进了山门就是一座也是由片石砌成的石屋,是当时瑶民供奉山神的庙宇,随乡入俗,我们每个人都给山神敬了香。其实在我的心中,更多是敬重在此居住过的瑶族先人。同行告诉我,原来这山神庙里都放有柴米油盐,以供后来逃难至此的人食用。这番话令我感慨不已,山上的自然环境是相当恶劣的,无田可耕,无地可种,这些瑶民在自己生存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还能想到救助逃难者,这一种精神何等可敬!

沿山门往里走不远,就到了当时瑶民主要聚居的地方。在此我们发现了许多古遗物,有石墙、石碾、石柱、石臼,还有榨油用的石槽。我不禁想到当时瑶民生活的场景:男人们在协作劳动,用这些石器给采到的坚果脱壳、榨油;女人们在空地上翻晒着食物;孩子则在爬树玩耍……这些古遗物都制作得十分精巧,由此可见当时瑶民已具有很高的智慧,他们能利用这些石器解决生存的问题。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一块大石板上留有十二个马的蹄印!如果是马留下的,坚硬的石板怎能踏如腐泥?如果是人刻下的,那又是在表达什么意思呢?

再往上走,我们又遇到了一处不解之谜。在一块青石上,刻有十多个古字,俯身细看,只能隐约辨别得出其中的一个“田”字。其余的字形似篆体,于是有人根据这些古字,推断在秦汉之前已有人在此居住。当然,这仅仅是推测而已。据说曾有专家到此考证,也没有结果。因自然风化原因,现在这些文字已模糊不清,加上村民在此修墓,严重影响到文物的保护,有些先民留下的图案和文字已经被破坏了。

在遗址上,我还看到了许多图案:有跟生活有关的马、鸟、鱼等,还有象征生殖崇拜的女性生殖器。最令人惊讶的,是一处石刻人形,人形身着瑶族服饰,双腿半蹲,双手上举,形似宁明花山壁画上的人物。同行介绍,这是古代举行祭祀活动的一种姿态。由此可知,当时居住于此的人们不仅凭着智慧和勤劳生存了下来,而且形成了有组织、有秩序的群族生活。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管他们信的是山神还是土地,有了信仰,再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磨灭他们战胜困难勇敢生活的信心!

听同行说,司烟山瑶寨遗址不仅留有不可复制的文化遗物,还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据点避难的作用。因司烟山山势险要,只有山顶山门隘口与外界相接,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日本人只能望山兴叹,无功而返。

山风凛冽,山雨骤密,沉浸在对遗址古文化的思考中,我仿佛已穿越千年,走进了最早来到这个地方定居的族群。

新闻推荐

结伙开车抢劫,随时备有枪支来宾警方打掉一“两抢”团伙

缴获的6支枪。 (警方供图)今报来宾讯(记者黄必成 通讯员莫崇贵)一个月前,来宾市发生一起影响恶劣的抢劫案:一女孩遭一伙人开车抢走手机后,还被车子拖行数十米,断了5根...

合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山雾迷蒙探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