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联村联户真连心 为民富民真惠民——酒泉市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纪实

甘肃日报 2015-06-17 07:57 大字

联村联户真连心 为民富民真惠民——酒泉市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纪实

酒泉市采取科技培训、政策扶持、信贷支持、各级帮扶等形式,引导和扶持移民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设施养殖业、优质林果业和劳务经济,为移民持续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为移民群众在瓜州县古城乡枸杞种植基地采摘枸杞。   本报通讯员 陈 亮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酒泉市持续组织开展了以解决民生难题为主的帮扶攻坚活动,集中破解了基础设施配套、公共事业发展等一批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截至2014年底,全市新建和改造住房1.4万户,占移民总户数的74%。图为移民乡羊井子湾乡小康住宅。

本报通讯员 魏国政

联村联户真连心 为民富民真惠民——酒泉市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纪实

■核心提示

2012年2月20日,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做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战略部署。

2月24日,酒泉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决定:把11个移民乡村和非移民区贫困农民作为全市双联行动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与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3年来,全市1.89万名干部深入贫困乡村,和贫困户一起探寻脱贫致富的路子,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鼓起了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全市先后投入帮扶资金8.31亿元,改善移民乡镇基础设施条件,扶持移民群众发展支柱产业,移民乡村变化日新月异,小康梦渐行渐近。2014年底,全市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移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2个百分点。3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5万人。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犹如温暖的阳光,催开了移民们的笑脸。移民群众都知道,双联行动开展3年来,是酒泉帮扶移民力度最大的3年,也是移民乡村发展最快和移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年。

本报记者 张革文 通讯员 陈 亮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酒泉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接受移民,到2008年底,先后有“两西”移民、疏勒河项目移民和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15.75万人迁入酒泉,占到全市农村总人口的29.8%。由于迁入移民大多安置在绿洲边缘和风沙口沿线,土壤盐渍化、沙化问题十分突出,加之安置标准低,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失,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当困难,95%以上的移民处在贫困线以下。

接过来的是重担,肩负起的是责任。酒泉市委书记马光明说:“没有移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农民的小康。”为此,双联行动开展后,酒泉市委、市政府决定把移民乡村和移民贫困户作为双联行动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帮助移民脱贫致富,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

2012年2月,酒泉市双联行动动员大会刚刚结束,酒泉市委书记马光明就赶赴自己的联系村瓜州县七墩东乡族回族乡锦华村,走访贫困户,和老党员、村干部促膝交谈,共商移民乡群众脱贫致富的办法和措施。与此同时,市委常委和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也纷纷来到自己的联系点和移民们一道想办法,为移民早日脱贫致富出谋划策。

市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酒泉市双联行动在全市范围内迅速开展起来。全市1155个单位、1.89万名干部迅速行动,联系了66个乡435个村2.54万贫困户,实现了对贫困户的全覆盖。1.89万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深入联系点,和自己联系的贫困户进行全面对接,和贫困户一起共同分析致贫根源、共同谋划脱贫规划、共同参加生产劳动,并认真记录整理联户日记,使双联行动深入人心,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酒泉市确定了“翻两番、一同步”的目标,即:移民区农民和非移民区贫困农民可支配收入在2012年基础上,到2017年翻两番,达到9000元以上,小康路上,不让一户移民掉队,与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市委、市政府还制定了《中共酒泉市委关于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市各部门各单位每年蹲点进村进组原则上不少于4次,调研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干部每年联系特困户不少于2次,累计时间不少于1周;每个干部每年至少写出1-2篇具有一定参阅价值的调研报告;每年为联系乡村办实事不少于2件,每名干部每年为贫困乡村、农户提出发展和增收建议不少于2条,办实事不少于1件。

让双联行动迅速在酒泉大地推开,酒泉市采取帮规划制定、帮政策扶持、帮项目建设、帮智力扶持、帮资金实物的办法,建立起了层级推进、分工协作、无缝对接的立体工作网络,实现了干部和贫困户的全覆盖。同时,健全完善了巩固协调联动推进、领导责任落实、因户因人帮联、项目整合带动、轮流驻村蹲点、督查考核评价等制度,推行了“三同五进六结合”工作法,制定了工作任务推进表和流程图,做到了阶段有安排、季度有督查、半年有总结、年终有考评,形成了牵头单位抓总、组长单位协调、成员单位落实、联户干部参与的工作格局。

精准发力,培育移民增收致富支柱产业

行走在夏日的玉门市柳湖乡,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谐秀美的新农村画卷。一排排高标准小康住宅前,鲜花盛开;一条条通村通组的柏油路旁,绿树镶边;一座座设施温棚内,桃红瓜绿……2014年,柳湖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60元,比建乡初期的629元增加了5831元,增长了近10倍。全乡1390户人家全部搬出了低矮的“藏头房”,住上了高标准小康住宅房。村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组组有了文化活动室,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柳湖乡的变化只是酒泉市开展双联行动以来,全市11个移民乡发展的缩影。在瓜州县广至藏族自治乡,一座座高标准日光温室正在点燃全乡移民脱贫致富的希望。岷县村村民马建国的两座温棚外,成筐刚采摘的黄瓜顶花带刺,正装车到市场上销售。马建国说:“自从种上了大棚,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去年两座温棚的收入超过了两万元。”岷县村委会书记杨尕俊介绍,在双联干部的帮扶下,岷县村发展日光温室的势头强劲,3年时间里,全村日光温室规模已达110座。

广至乡乡长省毅告诉记者,在双联单位和干部的帮扶下,广至乡把产业培育作为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重点工程,整合项目资金予以大力推进。在产业发展上,全乡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大力推行日光温室产业。目前,群众对温室产业的认可度逐步提高,安居乐业、加快发展的愿望日益强烈。2014年,全乡新建日光温室60座,累计建成日光温室317座,全乡建成科技示范园区1个,示范点5个,带动全乡生产总值增长300万元以上,设施农业的比重占到了种植业收入的30%左右。

瓜州县双联办负责人介绍,3年多来,全县整合双联帮扶资金5.3亿元,在6个移民乡扶持枸杞、甘草、设施蔬菜等特色农作物7.3万亩,建成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697座,修建暖棚圈舍3900座,牛羊饲养量达到18万头只,培训输转劳动力达10.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6亿元。2014年全县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5388元,是2011年的4.2倍。

精准发力,酒泉市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双联行动的重中之重,组织开展了“培育产业增收年”活动,全市上下采取科技培训、政策扶持、信贷支持、各级帮扶等形式,大力实施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三个一”工程,引导和扶持帮扶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设施养殖业、优质林果业和劳务经济,为移民持续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仅2014年,全市11个移民乡就新建日光温室1049座、蔬菜大棚1300座,新增枸杞3万亩、葡萄7419亩、甘草2万亩、牧草1万亩;新建暖棚圈舍1762座,调引羊只3.96万只,羊饲养总量达到39万只,户均达到21只;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27万人,输转劳动力3万人。

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三个一”工程托起了移民小康梦。

改善基础设施,让移民安居乐业

走进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锦华村,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绿的玉米、红的枸杞和盛开的鲜花,把整个村子装扮得像个大花园。通往各居民点的柏油路两旁,一幢幢新建的小康房整齐划一;环村道路边,一条条防风林带郁郁葱葱。然而,就在几年前,锦华村村民走的还是砂石路,住的还是藏头房。

村党支部书记马忠华兴奋地说:“是省委、省政府开展的双联行动,让我们锦华村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双联行动开展第一年,酒泉市委办公室干部背起行囊,住进了联系村锦华村,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移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马光明更是多次深入锦华村和联系户交谈,并召集村委会班子和群众代表,共商脱贫致富大计,为锦华村制定出既解决当前实际问题,又能照顾长远的《锦华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锦华村生态治理规划》等符合锦华村实际的一系列规划。

马忠华介绍说,当年,联村干部承诺的硬化村组全部道路、完成200户危房改造、新建200座暖棚圈舍、调引基础母羊1000只、发展以枸杞为主特色产业1000亩、种植饲用玉米2000亩、改良盐碱地1000亩等20件帮扶实事全部完成。

七墩乡党委书记汤军说,双联行动开展3年多来,全乡先后建设以住房改造、道路及人行道硬化绿化、清洁能源利用、村容村貌整治等为重点的居民点改造提升点18个,完成危旧房改造870户,铺筑道路21.6公里,栽植绿色通道23条24.8公里,农田防护林38条54.5公里,全乡人居环境更加整洁亮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玉门市独山子乡以前只有一栋移民工作站办公房,如今,村村有宽敞明亮的村级活动广场,组组有民族特色的村级文化活动阵地。高标准的学校、幼儿园、派出所、信用社等公共服务机构全部建成,一个现代气息浓郁、规划整齐、独具民族特色的新集镇悄然兴起。玉门市农村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截至去年底,玉门市在双联单位的大力帮扶下,改良盐碱地2.5万亩,衬砌维修渠道173公里,建成通乡通村公路212公里,移民乡89%的村组实现了“村村通”,修建安居房4518套,87%的常住户完成了危旧房改造。

让移民安居乐业,酒泉市各级参联单位以实施“八个全覆盖”和“五件实事”为重点,积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创新行动载体,持续组织开展了以解决民生难题为主的帮扶攻坚活动,集中破解了基础设施配套、公共事业发展等一批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全市各类扶持移民区发展的资金累计达到5.27亿元,共完成渠道衬砌365公里,衬砌率达到60%;硬化村组道路285公里,硬化率达到80%;实施土地改良11万亩;开挖和清淤排碱渠15公里;完成农田防风林1.8万亩;新建和改造住房1.4万户,占移民总户数的74%。硬化居民点11万平方米,解决了1.7万户、6.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有效改善了移民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

强基固本,加强基层阵地建设

“去年建了2个拱棚,今年又增加了6个,种拱棚效益很好。”站在自家的拱棚里,玉门市柳湖乡富民村村民李永琦满脸堆笑,“按现在的行情,最少都能卖五六万元。”

李永琦喜笑颜开的背后,是富民村党支部将高效拱棚作为全村首位产业持续推进的结果。2012年,作为富民村的双联干部,柳湖乡司法所所长田集元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如何趟出一条适合富民村实际的脱贫路子,在充分调研和尊重民意的基础上,田集元决定在富民村发展拱棚产业,经过3年的持续推进,全村建起了3个百亩连片拱棚产业示范点,所有拱棚全部采用立体套种、平茬再生、三膜覆盖、穴盘育苗等技术,棚均收益达到8000元以上,富民村实现了“户户有拱棚,家家有产业”的目标,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多元。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酒泉市在联村单位中选派了34名优秀干部,到联系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显著提高,被群众称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酒泉市委为基层兴办了“四件实事”,即将村、社区公用经费由2万元和4万元分别提高到3万元和5万元;完善村和社区干部工资增长机制;延续实行村、社区离任正职干部生活补助政策;新改建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30个,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达到全覆盖,村级文化室、卫生室、文化广场、老人幸福院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与此同时,联村干部还帮助联系村配齐阵地设施,健全运行机制,从软件和硬件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

酒泉市还通过下派党建指导员、落实党建帮扶经费、开展党员联谊活动、带领致富能人外出考察培训、开展技术跟踪指导等方式,积极指导联系村全面推动“五好”党组织建设和村“两委”班子建设。与此同时,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把党员致富户、产业富裕户、经济能人、协会带头人纳入双联行动中,并与“四包增收责任制”同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党群共富产业园”54个,培育“先锋富民示范户”1800户,移民乡村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各县市区也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基层阵地建设。敦煌市以实施飞天先锋工程为载体,开展了“1+5”先锋争创系列活动,形成了“让干部动起来、班子强起来、党员红起来、能人带起来,群众富起来”的良好效应。金塔县围绕“强组织、建阵地、增活力、促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开展了“先锋引领”“支部结对帮扶”等活动,采取县财政拨付、联村单位帮扶等形式,筹资390多万元实施了63个村的村级活动场所新建及扩建项目,基本结束了农村党员议事无场所、农民群众活动无场地的历史。

***,吹响扶贫攻坚新号角

2015年是酒泉深入推进双联行动的重要一年,全市双联扶贫行动的号角再次吹响。

酒泉市委农村办公室主任毛焕国介绍说,今年,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的目标已经确定:在移民乡实施盐碱地改良5万亩;完成危旧房改造1000户;新建暖棚圈舍1260座,肉羊饲养量达到60万只,养殖业收入占到移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开展移民群众科技培训4万人次,劳务收入占到移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5%以上,力争当年减贫2万人。

据了解,为实现当年减贫2万人的目标,酒泉市将采取五项措施,加快移民群众全面奔小康的步伐。

一是大力推进***工作。推行“县负总责、乡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工作责任、任务、资金、管理“四到县”制度。进一步摸清扶贫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的底数,建档立卡、区别施策,动态管理,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研究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项目资金整合政策,形成针对贫困乡村和特困户的政策优势。坚持扶贫资源精确配置,贫困农户精准扶持,合理布局和安排各类项目,对贫困乡村和特困户要给予倾斜帮扶和支持,逐村落实帮扶项目,逐户落实帮扶措施,建立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使各种资源集中投向贫困村、贫困户。

二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以盐碱地、板结地为重点的土地改良和标准化农田建设,实施盐碱地改良5万亩。依托灌区节水改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着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移民区配套建设渠道200公里。依托国家“通畅工程”实施,争取金融信贷政策支持,着力推进移民乡村道路建设,新改建移民乡村沥青路100公里。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绿化美化人居环境,完成危旧房改造1000户。大力开展移民区农田林网、绿色通道、防风治沙等林业生态建设,新建农田防护林4000亩,绿色通道200公里。

三是加快推进富民产业培育。按照“做精一产”的总体思路,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扶持移民乡发展畜牧养殖、设施蔬菜、优质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和非农产业,全面落实户均输转1个劳动力、人均种植2亩高效田、户均养羊30只的“123”增收模式,新增特色高效种植面积2万亩,新建暖棚圈舍1260座,肉羊饲养量达到60万只,养殖业收入占到移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加强劳务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学历技能性培训,开展“两后生”培训400人以上,劳务技能培训5000人以上,输转劳动力2万人以上,开展移民群众科技培训4万人次,劳务收入占到移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四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加快教育均衡发展,着力实施移民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公共医疗资源向移民区倾斜,加强乡村两级卫生院(室)服务体系建设和医疗卫生技术培训,加快推进移民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巩固新农合成果,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加快移民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移民乡、村的文化站(室)、“乡村舞台”建设任务,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惠民工程,组织群众开展经常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合制度、养老保险和临时救助制度,确保所有困难群众生活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保底作用,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做到扶贫对象应保尽保,应扶即扶。

五是加快推进邻近乡村融合发展。统筹整合资源,推动贫困乡、村与周边地区融合发展,加强资源的整合使用,努力将周边的自然、经济、社会、人力和公共服务资源引入移民乡村,尽快实现基础设施同步推进、公共服务同步提高、农民生活同步改善。增强特色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发展谋划特色产业要覆盖到移民乡村和贫困群众。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协助编制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农牧民住房设计“两规划一设计”,不断扩大防风林、绿化带规模,因地制宜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帮助修订村规民约,引导贫困地区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新风尚。

新闻推荐

李沛文在玉门调研双联和***工作时指出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 增强移民村自身造血功能

李沛文在玉门调研双联和***工作时指出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增强移民村自身造血功能本报玉门讯(通讯员贾庚)省政协副主席李沛文近日深入联系点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调研双联和***工作,并主持召...

玉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玉门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