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发明家的“工匠精神”——记“酒泉工匠”获得者王开荣
王开荣,“酒泉工匠”获得者,首届提名陇原工匠人选之一,现任金塔县金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从简单的“摆耧”到复杂的大型农机,从家庭小作坊到农机制造公司……27年里,王开荣凭借着一腔热情,潜心钻研农业机械,并积极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他研发的30余种农机产品,远销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陕西、河北等地。
热衷机械的“发明家”
“我小学都没毕业,但就是喜欢瞎琢磨。”王开荣告诉记者,他是金塔县金塔镇中杰村农民,从小跟土地打交道。“上世纪90年代初,家里的20多亩地,全靠人工种植,特别费劲,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能以机械代替人工种植多好。”
199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开荣在天水看到农民用播种机播种,当即买回了一台使用。使用后他发现,由于金塔的耕地土质硬、杂草多,买回来的播种机并不适用,他便想到自己改造加工一种实用的播种机。
1993年,王开荣以3000元作为起步资金在自家院里办起了农具厂,开始了他的第一台农机具的设计制造。一台电焊机、一台砂轮机,靠着这些土设备,凭着一股韧劲,他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研制出了适合本地生产要求的多功能小型畜力播种机,这台播种机研制后,基本解决了当地农民播种小麦的问题。
“一个种地的,能生产出来个啥能用的东西。”王开荣说,当时工厂办在自家院里,生产出来的农机没有地方摆放,就摆在门外的马路边,村民们看见后有称赞的,更多的是嘲讽。
令他没想到的是,当年加工生产的30台多功能播种机,投放到市场后很快便销售一空,还有一位酒泉的客户找上门订货。那一年,王开荣迈出了自主研制、规模生产农机具的第一步。
创新铸就美好未来
1997年8月,王开荣研制的“金农牌”多功能小型畜力播种机获得了国家专利。自此“王摆耧”成为金塔城乡家喻户晓的名人,许多经销商慕名前来向他订货,产品供不应求。
生意越做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王开荣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对于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他而言,文化程度很低,但他用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在不断探索。每年开春,王开荣就开上自己的小货车,走田间地头,串农家庭院,寻找研发灵感。不仅如此,他还走出金塔,远赴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青海、新疆等地,考察市场,借鉴经验。每到一处,只要看到有机械耕作,他都要停下脚步,征询农民对农机具的建议,观察机器的运行状态,琢磨机械制造工艺,然后默默记在心里,悄悄用自己才能看懂的图符画在小本子上,自己琢磨不懂的就前往大专院校向农机制造方面的专家请教。
有了外出掌握的大量信息,王开荣便琢磨着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把先进的农机制造技术变为农民手中灵便的机具。一旦琢磨成熟,他就立刻动手制作,家中的14亩承包地成了他的实验场,每当研制出新的农机,他都先在自家地里使用,感觉方便、实用,才会生产投放市场。
2005年,金塔的农民种地兴起铺地膜,王开荣发现,所有人都是用铲子在地膜上铲一个洞,点上种子再用脚踩好,既费时又费力。回家后,他便研制出了多功能穴播机,原来人工种植一天用10个人才能播种1亩地,利用农机耕种地膜地,1人1天就能播种10亩地。
2002年,王开荣注册成立了金塔县金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此后的日子里,王开荣又研制成功了种植、整地机械、农作物收获后处理机械等三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农业机械。他设计的农业机械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携运灵活、价格低廉,而且具有节能、高效的特点,倍受市场青睐,产品开始走出县外,远销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陕西、河北等地。
“发明家”变身企业家
“如果只是靠销售机器赚钱,公司能赚得盆满钵满,但不能永葆活力。”王开荣说,他今年60多岁了,但是却从来没有放弃创新,公司每年都会研发新机具,只有不懈努力,研制更多更优质更实用的产品,公司才能有永久的生命力。
2016年,王开荣又研制出了新型秸秆还田机、枸杞施肥机、开沟铺膜机、起垄开沟铺膜机等产品,并申报10项专利。
辛勤耕耘换来硕果累累。有专家评估,王开荣近年来研制开发的农机新产品,仅从政府组织生产推广的数量上计算,11000台农机具可为农民节省工日30万个左右,节省农业生产费用1200万元以上。至2016年,王开荣的金农机械制造公司已研发出50多个品种的农机具,全年生产农机具突破5000台,发展成为一家集设计、制造农机具为一体的农业机械加工企业。
27年,王开荣不断研制开发出适合农业产业市场需求的多功能新型农业机械,以别具匠心的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诠释着“工匠精神”。
□本报记者王丽君
○今日看点
王开荣和他研发的农机具。
新闻推荐
(记者焦太霞通讯员石军邵伟霞)怠工被责骂,当事人恼了,对着枸杞苗一通踩踏,进而构成了破坏生产经营罪。日前,金塔县人民法院对高某某犯破坏生产经营罪一案作出判决,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4月13...
金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