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金塔县第一景 ——“金塔寺”

兰州晚报 2012-11-21 15:22 大字

金塔寺藏文写经泥塑佛像绿琉璃塔顶维修宝塔牌

在金塔县城东南2.5公里的塔院寺内,静静耸立着一座古塔。明清时期,被称为金塔凌虚,成为肃州八景之一,民国时又将它列为金塔县第一景。

金塔县县名由此而来

塔高五丈、围七丈,塔身为土木结构,外表用纸筋、白灰等物粉饰,整座古塔上锐下圆,金墨铜顶,形似一个宝瓶,更像一个“金”字。

这种独特的风姿和别致的造型,使得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塔,展现出了一种异域情调,更充满了一种神奇的魅力。因为塔的外表是用纸筋裱糊而成的,所以初建时把这座塔叫做“筋塔”,后人根据谐音,称为“金塔”。塔与寺合称“金塔寺”或“塔院寺”。塔势雄伟,寺庙壮观,构成一幅神奇迷人的画境。明清时期,被称为金塔凌虚,成为肃州八景之一,民国时又将它列为金塔第一景,金塔县县名由此而来。

沧桑风雨历经数次劫难

那么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金塔”到底建于何时?当时,为什么要建造这样一座佛塔呢?

东晋十六国时,金塔地方属北凉国管辖,北凉沮渠蒙逊重视佛教,第一次将佛教文化引入政权。并大肆建筑寺庙佛塔,河西地区寺庙遍布,佛塔林立。据金塔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考证,“金塔”很有可能就创建于这一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河西走廊一带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五个割据政权。公元412年,匈奴族的沮渠蒙逊占领了姑藏(即凉州),统一了河西走廊,自称为“河西王”,使北凉国发展到了极盛。沮渠蒙逊本人是很相信佛法的,为了使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尽快消除因多年战争引起的民族仇恨,恢复平静安闲的生活,他利用佛教的力量,不但在国内修建了华丽壮观的佛寺,还特意邀请了很多中外著名高僧前来凉州翻译佛经,使凉州成为当时全国的译经中心之一,河西佛教的重要基地。而在远离河西走廊中心的金塔,当时这里有威鲁堡(王子庄)所建立的这座佛塔和寺院,也就是那个时期为了政治需要平地而起的。

尘世沧桑、世事无常,在边塞的风云变幻和历史更替中,塔院寺也前后经历过历代无数次的劫难。

公元439年,强大的北凉政权仅仅存在了不到四十年,就被北魏的鲜卑人给消灭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力提倡“文教”,他认为让“虚诞不经”的“胡人”的佛教广为流传,只会招致“礼义大坏”、“天常大乱”、“王法废而不行”的恶果。拓跋焘先后三次下诏打击佛教,要全国各地碎佛像、焚佛经、诛杀僧侣。由于金塔寺位置偏僻,虽然躲过了当时北魏太武帝的灭佛之灾,但这座寺院在戈壁边缘慢慢地被沉寂孤立,直至在纷纭乱世中衰败了。

六次维修得保存

由于战乱,加之年久失修,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金塔已破败不堪,上部已倒塌,但是它的塔基还存在。后来,就在原来的塔基上建起了现在的塔身。

据民间传说,自金塔寺被毁后,边塞不安,天时不顺,十年九旱,民不聊生。但金塔一带却时常出现“霞光缥缈塔影显、鱼鼓声声寺院重”的海市蜃楼景象。

据《金塔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驻扎金塔的游击将军孙一贵,于康熙42年(公元1703年)修建完成了金塔寺,并在原基重建了“金塔”,塔为土质铜顶,塔围七丈,高五丈,塔顶高五尺,围约一丈二尺。毁建兴衰、几多反复,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时期,“金塔”曾有四次大的修葺,才使宝塔得以保存。

1986年,在金塔县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的建议下,金塔县十届二次人代会做出了维修古塔的议案。1987年4月,“金塔”维修工作正式展开,由于塔身受损严重,维修时,施工人员只能先搭架将脱落的外表皮全部铲除,在清理到覆钵体上端,与塔顶接触部位时,施工人员发现了历次维修的四层灰层,每层3到4厘米。清理到第五层时,意外的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十三天,从中采集到两尊彩塑释迦牟尼佛像,这一发现让文化部门非常惊喜,立即邀请省博物馆专家进行了现场查看和鉴定。

根据实地查看,专家认为第五层为明代建筑。据此考证,现存塔身始建于明代。当清理到金顶时,发现了多卷经书,其中一卷经书中夹有释迦牟尼彩画像2张,并发现里面存有记录历次维修的四块木匾。这一发现,正好与十三天发现的四层灰层相印证。

为了保证修旧如旧,复原的泥用古方法加工,即用三合土加糯米粥、棉花混合,增加了泥的粘合度和强度,防止开裂。金顶上的木头因虫蚀严重,用猪血腻子刮了两遍,然后整个塔身用红土粉刷,并喷了一层保护剂,恢复了塔的旧貌。在维修前,塔顶已丢失,现塔顶是维修时用纯铜加工而成的。佛头瓦当按当时的原样复制。至此,“金塔”奇观重现。

进入二十一世纪,历经多年风吹日晒雨淋的“金塔”,塔体表面又出现了裂缝和脱落,又因附近水渠和农田灌溉渗漏,塔基倾倒,塔身倾斜。2011年,金塔县博物馆从省文物局争取资金30万元,对“金

塔”又一次进行了加固维修,对塔体表面裂缝进行了填充和粉饰;校正了宝顶;用仿古青砖砌筑了塔基四周围墙,夯实加固了塔基;在塔基四周围筑了青石围栏。使这一名胜古迹永存。

塔内藏珍宝出土文物价值高

1987年维修“金塔”时,从塔顶内采集到经书、佛像、维修宝塔牌等10多件文物。经专家鉴定,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4件。这些珍贵文物全部保存在金塔县博物馆。

在塔顶内藏有多卷经书,这些经书的书写时间在明、清两代,为研究本县的佛教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其中有一卷藏文经残卷,共90页,无装订。经书为蓝纸黄字,手写而成,据考为明代经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还有一部大乘妙法莲花经,共7册,保存较为完整。经卷用绸缎裱糊的纸匣盛装,蓝色书皮,黄色纸张,墨书手写而成,字迹娟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还有一卷清代的藏文经,墨笔手写而成,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另有一卷大悲心陀罗尼经,明代木刻印本插图经卷。经卷图文并茂,经文深奥,是研究我国佛教发展的珍贵资料。卷内画有数千幅手持法器的菩萨、佛像,全都用白描手法绘制而成。他们动作各异,神态安详,逼真自然,其手法细腻舒展,虽为木刻印本,但其效果可与直接绘制的画面相媲美。展现了木刻印本技术的较高境界,实为国内遗留下此类不多经卷中之珍品。

此外,还出土有佛像画,国家二级文物,高8厘米,宽4.7厘米,彩绘释迦牟尼座像,结跏趺坐。画面用工笔技法分别表现了两尊禅坐入定的菩萨像,其神态慈和安详,五心向上静坐修行,给人一种肃穆庄重的感染力,展示了佛教修行的一种至高境界。画像虽历经数百年之久,但其色彩鲜艳如新,线条流畅,泥塑佛像,共2尊,通高分别为31厘米,28厘米。佛像面容丰圆,双眼微合下视,着通肩袈裟,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左手托一法器,右手自然下垂,表面施彩绘;维修宝塔牌,国家三级文物,共4块,是对每次维修情况的记载。

这些珍贵文物是塔院寺“金塔”几百年来兴衰历程的真实见证,在历代王朝的更替演进过程中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这又是宝塔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酒泉再爆两个双色球 10万元

兰州晚报讯近一个月以来,酒泉彩民似乎比着劲儿要搭上2013年中大奖的末班车,先是同一站点连出双色球巨奖,随后高额二等奖也层出不穷。12月8日再次出手擒获双色球10万余元大...

金塔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金塔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