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西汉酒泉筑城到明长城的兴盛

兰州晚报 2009-11-22 20:48 大字

夹边沟林场长城明沙窝2号长城明沙窝1号烽火台

我国的长城始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清代以前的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缮和加固,以作为军事防御的障塞。长城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被今人誉为世界三大奇迹之一。

从秦时开始,处于河西边缘的酒泉逐渐成为部落、种族战争的前沿,作为古代战争重要防御体系的长城,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远离这个战争的前沿。酒泉境内最早的长城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有研究者认为,酒泉境内最早的长城即不是秦长城,也不是汉长城,而全都是明代的长城。

酒泉建城

在酒泉当地有着这样一个传说:“先有崔家坟,后有酒泉城。”研究者认为,这个传说有一部分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合乎历史事实。从出土文物看,崔家坟立于明代中期,距今不过几百年,坟茔址在泉湖砖广处,其处崔家坟较多,明嘉靖前后有名的有崔蛾蜂及其子崔环等,官至守备、参将,解放前还曾树有一通“大明护国将军”的大石碑。而酒泉城最早创修于西汉,东晋时又重修,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那时还没崔家坟。

据《酒泉史话》记载,西汉建郡立县时酒泉就有了城,时称禄福县城,当时的城址据史料记载为地震所毁。后来在东晋前永乐年间(公元346—353年),酒泉郡太守谢艾又主持重修。其时重修的城,只有今鼓楼西的部分,只开有东门(即今鼓楼)和南门(今酒泉军分区院内南侧的残门是其旧址,明代扩城时打入城墙,前十几年墙毁,始又露出,1988年省上拨款维修复原,作为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又从鼓楼起扩筑了东城。成化年间(公元1465一1487年)又建筑了东关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用大青砖包了大城:民国时又增开了西城门。其他南、北、东大城门和东稍门上均有城门楼和“瓮城”(大城门外又偏开的一门),南门和北门的瓮城门都向东而开。

明代长城

我国的长城始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清代以前的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缮和加固,以作为军事防御的障塞。长城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被今人誉为世界三大奇迹之一。

从秦时开始,处于河西边缘的酒泉逐渐成为部落、种族战争的前沿,作为古代战争重要防御体系的长城,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远离这个战争的前沿。酒泉境内最早的长城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有研究者认为,酒泉境内最早的长城即不是秦长城,也不是汉长城,而全都是明代的长城。

酒泉市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秦长城的西部只到甘肃临洮县。秦始皇时期的势力范围还没有达到河西,当时酒泉周边还是乌孙、月氏等少数民族的居牧地。至今遗存在酒泉怀茂等乡镇内及临水鸳鸯池至高台双井子的一段长城(也称边墙),以前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属于秦长城,显然与历史记载不相吻合。

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时候虽然朝廷收复了河西地区,并在武帝元封三年至四年(公完前107—106年),在酒泉郡东北西部设了三处都尉并大修长城,但汉长城北部的西段走向并不在今酒泉市境内。“从金塔县以北,向西越玉门、穿越安西县城南,最后至玉门关入新疆。”可见酒泉境内也没有修筑汉长城。

有研究者认为,现在酒泉市境内的长城遗址,基本上都是明代才修筑的。从果园乡西沟村六组北面与嘉峪关新城乡接壤处起,到夹边沟水库的一段长20公里左右的长城是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由肃北卫参将彭清主持修筑的;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中巡抚杨溥又重修。随后,明王朝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又先后对酒泉境内的部分长城进行了修缮。

雄关初起

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城历史上属酒泉县辖境。史料记载,嘉峪关位于酒泉城西28里处的嘉峪山峡口处,最早创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当时明将宋国公冯胜(又名冯国胜),率兵平定了河西的元兵,元朝的残余势力在附近组成了北元小朝廷,不断侵扰酒泉等地,加上西域一些部族的侵袭,酒泉境内危机四伏。当时明王朝刚刚建国,还无力顾及酒泉以西地方,于是冯胜在嘉峪关山麓修筑了一座军事防御的关城,以控北元和西域的侵犯。不久以后,关外的安、敦、玉等地及新疆也归入了明代版图,但作为军事关隘的嘉峪关依然存在。

据《酒泉史话》记载,嘉峪关这座关城起初有城无楼,到宏治七年(公元1494年)又增修城楼三座,依山傍水,雄伟壮观。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又筑南北边墙(长城)每五里设墩台一座,各设守兵三、五人防守,从此,嘉峪关便成了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西部的起点(因嘉峪关先于东部的山海关,故应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而今,嘉峪关已失去了它的军事关隘的作用,但作为历史的遗存和古建筑艺术的一部分,依然不失为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195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国家拨专款15万元,由酒泉市负责作了第一次维修,并派专人管理。1972年移交嘉峪关市,设立了“嘉峪关文物保管所”,专事管理。

在嘉峪关有一个特殊的去处,这就是中国第一座介绍长城知识的专业性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它汇集了我国史学界、文物考古学界对长城研究的成果。馆内的陈列以“上下三千年,纵横十万里”的历代长城为主线,分春秋战国长城,秦汉长城,北魏、隋、唐、辽、金,明长城等部分。用详实的文字、图表、实物、模型、电子显示器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历代长城的总体风貌。特别是对了解河西走廊汉代、明代长城的起止、走向,亭、障、坞、烽燧的布局、作用和构筑特点等,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地制宜

据酒泉市肃州区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从酒泉境内现存长城来看,按照不同的地势在当年修筑长城时采用了不同的群修筑方法。

第一种修筑方法是在少水不潮湿的地方,用土夯筑城墙。如酒泉城北三十里处的长城,当年的夯墙高一丈三尺,厚五、六尺,还留有暗门,供军戍出入,后来杨溥又重修,加固、增厚增高。而下古城的一段更厚更高,墙基厚度达到一丈,顶部厚达到六尺,城墙阔度几乎可以行车,在墙顶上又加筑有三尺高的垛墙,整个城墙高度达到一丈五尺(合五米高)多,形成人不易越、马不能过的特殊防线。

根据史料记载,明初酒泉境内另外一种修筑长城的办法是在多水易潮,不适宜筑墙的地方开挖成壕沟而成,以壕代墙,也属于长城的一种。这种特殊的长城一般称为“边壕”,也能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现存在酒泉境内的边壕,起自临水乡闾门村四组,向东到高台双井子界牌墩止,大约有10多公里的一段还清楚可见。据史料记载,这段壕沟是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开掘的。当时,壕沟面宽二丈,深至见水为止,底宽一丈。两岸各筑土堰一道,底宽四尺,顶宽一尺五寸,高五尺。这样宽而深的壕沟,加上驻兵的防守,也不会轻易被人马越过。

“烽燧”相连

明朝酒泉长城共有多少墩台?这些墩台有什么作用?肃州区委宣传部于主任告诉记者,在长城上或在长城内外,当年还筑有高大的土墩(烽燧),墩上修有小房,供守墩兵士目撩望。墩附近有守御兵士居住的墩院,视驻兵多少,墩院大小也不一定。如酒泉的两山口堡、下古城堡,就是长城沿线上的亭障,明代都驻有重兵,防御北来之敌。史料记载,烽燧的布局一般是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但遇林木村落多或群山起伏的地方,也可以缩短间距,增筑墩台。

据专家考证,酒泉境内的墩台多是夯土筑成的,北夹山上无土处,则有用草泥伐子块或小石片、芦草、树枝、木橛、砂土垒成的。

从现存的墩台遗址来看,墩台大都呈梯形而建,属于一种上小下大的方形墩,底部纵横一般是6一9米不等,高8—13米左右。各个墩上都有兵士目撩望,一遇敌情,便用事先备好的柴草白日煨烟(称为“举烽”),黑夜点火(称为“举燧”),所以称土墩为“烽燧”。沿途一个接一个传递下去,用来报告军情。“像这样的烽墩,明代设在酒泉境内的就有百多座,保留至今的也还有十八座,依其布局走向可以分成五路。”这些墩大多数基本保存完好,或者遗址尚存,是研究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的主要实物依据,其中大部分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金塔县十大新发现”

齐家文化古遗迹鸳鸯池水库大坝营盘城遗迹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该普查始于2007年4月,止于2011年12月,花时近五年) 金塔县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300...

金塔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金塔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