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金塔县十大新发现”

兰州晚报 2011-05-09 18:21 大字

齐家文化古遗迹鸳鸯池水库大坝营盘城遗迹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该普查始于2007年4月,止于2011年12月,花时近五年) 金塔县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300处,其中新发现94处,复查206处。

2010年5月,由金塔县博物馆抽调主要人力组成的金塔县文物普查队因业绩突出,被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国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先进集体”,这也是甘肃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唯一一个受到国家表彰的先进集体。近日记者了解到,在新发现文物中有“十大新发现”令人关注。

1、一个地窝齐家文化古遗址

一个地窝齐家文化古遗址位于金塔县大庄子乡永丰村东南11千米处砾石戈壁中的一处风蚀台地上。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270米,南北宽150米,总面积40500平方米。在遗址中心有一半地穴式房屋遗迹,呈正方形,边长4.5米,深0.4米,房屋中心有一灶坑,呈圆形,直径1米,深0.3米,灶坑底部有红色烧结层。房屋东南6米处有一石块堆,中心有火烧迹象。遗址中心风蚀台地沟壑纵横,夹砂红陶片遍布,有少量红衣黑纹彩陶片。在该遗址周围分布有多处古遗址,尤其是在该遗址东南3.5千米处发现的一个地窝南2号遗址,位于软戈壁与风蚀台地相见地带,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总面积6万平方米,遗址内地表散见有夹砂红陶片和彩陶片,并在遗址周边发现有早期墓葬和窑址,窑址呈椭圆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3米,残高0.75米,窑壁厚0.1米,烧结块散落在窑址四周3米内。据地表遗迹遗物特征判断,这些古遗址均属于齐家文化类型的古遗址。

齐家文化遗址的发现,打破了过去人们认为金塔只有四坝文化、金塔的历史最早始于青铜时代的观念,将金塔历史向上推进了大约200—500年,进入了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些古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金塔县乃至河西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聚落分布和文化类型以及冶铜业的萌芽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2、白山镗古铜矿遗址

位于该县境内的白山镗铜矿(现名亚泰有色金属公司)西北2.2公里的低山丘陵地带,四周环绕山脉。古铜矿遗址南北长382米,东西宽185米,总面积27925平方米。在遗址中心位置遗存有原始矿坑一座,南北长19.7米,东西宽9.1米,深4.8米。矿坑壁面有原始工具凿挖的痕迹,四周散见铜矿石和磨制的开采用的硬石工具。石器通体磨光,制作精细,有石凿、石锤、石斧、石刀等。地表残留有极少量的红陶残片。在古铜矿遗址东南面约200米处的一座丘陵山上发现大量用于打制开矿石器的硬石块,虽已风化但石质坚硬,并在山坡地带发现已打制好的原始石器。

2008年8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辉副所长与中科院专家一行5人前往该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经专家们考察后确认,该遗址从类型结构和采集的石器分析,属青铜时代的骟马文化类型(相当于商周时期),距今约3000—3500年。

3、汉代长城及其城障、烽燧遗址

位于金塔县北山一带,长城呈东西走向,东起花庄墩烽火台,西至北海子烽火台,在总长约45公里的区域内发现有墙体遗迹的长城遗址约30多公里,沿线新发现烽火台12座,城障1座。该段长城因地处山脉之中,人为因素破坏较小,部分墙体保存较好,高约2米左右。大部分墙体因风沙淤积及风化等自然因素的破坏,坍塌成低矮的圆丘状的沙石梁,高低不平,但整体遗迹绵延相连,清晰可辨。又因山洪冲刷,墙体上形成消失缺口多处,将长城分成15个大的自然段。

此段长城和烽火台的建筑材料和方法因地势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而不尽相同。长城墙体有的为就地砂砾石堆筑;有的用就地块石及砾石砌筑,块石间用红柳枝平铺为筋;有的用砾石、红柳、芦苇和黄土夹层夯筑而成;还有的用块石砌筑而成。保存的完好程度也不尽一致,长城墙体残高在0.5—2.3米之间。烽火台长城沿线的9座均损毁严重,仅存残迹,保存一般;3座腹外接火墩除有部分坍塌外,整体形制保存较好。城障损毁严重,仅存残迹,整体保存较差。

该段长城的发现,订正了此前关于金塔境内的北线汉长城是从这条长城线南侧的臭水墩、火烧墩一线穿过的观点。从这段长城的走向看,它东北与营盘墩相接,并与“二普”时发现的沙墩长城遗址、二截长城遗址、沙门长城遗址和马庄西长城遗址绵延相连,一直延伸到西大湾城;西与石营子坞障相接,并与坞障西面的生地湾段长城、沙枣园子段长城浑然一体,向西一直延伸到玉门花海,据此考证,此段长城应为天仓——花海段汉长城的一部分,据史料记载建于汉武帝元封二至三年(公元前109-108年)。该长城段部分墙体保存较好,整体遗迹清晰可见,烽火台虽大部分保存一般,但周边采集的遗物很珍贵,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它的发现为研究汉代的边塞防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资料。

4、汉代古城址——营盘城遗址

位于金塔县航天镇营盘村北1.5千米处的戈壁滩上。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0米,面积6400平方米。墙体夯土板筑,夯层厚0.10米。墙基宽8米,上宽1.3米。四面墙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坍塌,残墙最高处4.8米,最低处1.0米。南墙开门,宽6.4米,门前有瓮城,宽7米,进深13.6米。遗址周围散见极少量粗砂红陶片和灰陶残片。初考为汉代城址。该遗址为研究金塔县汉代军事建筑格局分布提供了实物依据。

5、汉代古城址——南破城遗址

位于羊井子湾乡双古城村西北5.7千米处的风蚀台地与软戈壁相间地带。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4米,东西宽30.5米,面积1037平方米。墙体夯土板筑,夯层厚0.09-0.11米,墙基宽4.2米,残高0.8—2.5米。在城址正北60米有一处窑址,呈圆形,直径1米,残高0.1米,窑壁厚0.04米,窑址被灰堆覆盖,灰堆高0.25米。城址东南300米处有一墓群,有墓葬9处,已被破坏,墓砖散落于墓葬周围3米内。城址四周散见有大量网格纹、绳纹、素面等灰陶残片,地表铁砖遍布。从地表遗物判断为汉代城址。该城址周边文化层分布密集,人类活动痕迹明显,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

6、土墩子井窑址群

位于金塔县羊井子湾乡双古城村东北8.6千米处的沙滩与风蚀台地之中。在东西宽215米,南北长380米,面积817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窑址31座,窑底平面多呈圆形、方形、葫芦形、山形等。直径在3.6米—3.9米之间,灰层厚0.10-0.30米。有部分窑底保存的烟道清晰。在窑址群周围地表有大量的残砖、烧结釉渣、红烧土、烧结碎铁块和素面、网纹、麻点纹灰陶残片,并有少量的粗砂红陶片。从地面遗物判断为汉代制陶窑址。该窑址群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汉代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7、细腰庙遗址

位于大庄子乡牛头湾村东北13.8千米处的一平坦的洪积台地上,东距细腰墩2.3千米,南距酒航路2.4千米,北2千米与护林带相望。遗址南北长6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18万平方米,遗址东南部的风蚀台地上有夹砂红陶片及碎骨成堆状暴露,西北部有清代细腰庙址,庙址分布在一高2米的台地上,外墙黄土夯筑,夯层厚0.12米,墙基宽0.9米。南北长20米,东西宽18.5米,东西墙残高2米,南北墙已坍塌。靠北墙有土坯砌筑的房屋遗迹,土坯尺寸0.36×0.17×0.07米。地表采集有夹砂红陶片、黑釉瓦片、青花瓷残片等。据采集标本的特征分析,该遗址为四坝文化、清代遗址。该遗址文化类型呈现多样性,延续时间长,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

8、旧寺墩屯庄遗址

旧寺墩屯庄遗址位于古城乡旧寺墩村东2.1千米处的农田环绕之中,呈正方形,边长为100米,面积10000平方米。墙体为黄土夯筑,夯层厚0.13-0.18米,基宽3米,上宽1.2米,残高2.8-4米。东北角、西北角、西南角各有边长4米的正方形角墩,东南角角墩残留一倒梯形,上宽2米,残高3米一小部分。北墙中部有两个敌台,突出墙外2.5米,相距4.8米,上有女墙,高0.7米,厚0.6米。遗址内已被辟为农田。考为清代遗址,为研究金塔县清代民俗民居提供了实物依据。

9、鸳鸯池水库大坝

位于金塔县金塔镇塔院村西南9.8公里处的南夹山鸳鸯峡口的鸳鸯池水库北端,以其地昔为鸳鸯鸟栖息水域而得名。主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和消力池等组成,大坝东南处有碑铭一座,通高2.7米,宽1.35米。库区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属大(二)型水库。大坝初建于1943年(民国31年),先后于1951—1952年、1958年、1964年、1972—1973年和1994—1998年进行了五次加固维修。现坝体为粘土墙砂砾坝壳铺筑,长240米,底宽184米,高37.4米,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土坝水库工程之一。灌溉近三十万亩农田,哺育十多万人民,是金塔人民的“金饭碗”,被喻为“母亲库”。碑铭于2000年9月由金塔县人民政府竖立。

鸳鸯池水库是一座集蓄水、灌溉、防洪、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大坝结构合理,坚固安全,溢洪道合理,使用正常,碑铭质地优良,文字刻写规范。大坝、库区、溢洪道、碑铭浑然一体。2005年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该水库大坝结构独特,对于研究土坝水库的建设技术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10、大跃进时期土炼钢炉遗址

位于本县西坝乡西移村西北15公里处的砾石戈壁滩上,分布范围东西长54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10.8万平方米。窑炉东西向呈一字型排列,共6列,100余座,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67座。冶炼炉最大的高6米,直径4.5米;最小的高2.5米,直径1.5米;多为宝塔状,炉内有烟道,冶炼炉内膛用土坯砌筑而成;炉体均为挖地开坑而建,并开有1个或多个拱形门洞,用于加料、点火、清渣,底部设有多个通风炉道;还有一些炉体多个连成一体。地面遗存有大量的铁矿石原材料和釉渣、木炭等残留物。据调查,该炼铁炉遗址初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土法冶炼技术不合规格,质量较差,浪费很大,加之国家政策调整,仅使用了一年多,到1960年就停工了,一部分建成后还未曾使用过。

该遗址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段曲折历史的见证,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新闻推荐

甘肃内蒙古交界发生 5.4级地震

本报讯记者从省地震局获悉,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2012年5月3日18时19分(北京时间),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交界(震中位于北纬40.6°...

金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