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 双联行动助移民奔上小康路
酒泉市委书记马光明在双联联系点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锦华村调研。
酒泉市委副书记、市长康军在双联联系点瓜州县梁湖乡银河村调研。
本报记者 张革文 通讯员 王建勤
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瓜州县在2008年之前,接收并安置“两西”、疏勒河、九甸峡三大项目移民8.2万人,建制6个乡33个行政村,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8%。新成立的移民乡经济基础薄弱、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给瓜州县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彻底改变移民村面貌,近年来,瓜州县先后出台《加快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瓜州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五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确定了先温饱、后脱贫、再致富“三步走”战略,列支扶贫专项资金,积极争取省市扶贫项目资金,推行县委常委包抓移民乡,举全县之力加快移民乡脱贫致富步伐。在各级部门的不懈努力下,移民乡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移民群众收入也从2009年的人均727元增长到2012年的人均1700元,实现了翻番。尤其在2012年开展的双联行动中,瓜州县被酒泉市委确定为联系帮扶重点,双联干部帮助移民群众转变观念,拓宽增收渠道,为帮扶村联系项目87个,帮扶资金及各类物资8000余万元,使瓜州移民乡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瓜州县委书记马世林说:“我们将按照省市委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认清瓜州县现在发展的差距,带领全县移民群众与全市人民一起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奋斗二十载 开创新生活
一院新楼房、全新的家具、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走进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乡王合忠的家,让人眼前一亮。1990年,王合忠一家5口从积石山县迁至腰站子乡唐墩村安家落户。王合忠一边种地一边经营小商铺,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如今,小商铺变成了兼营批发的大超市,他还在乡集镇建成上宅下店的小洋楼。
腰站子东乡族乡是瓜州县“两西”移民项目最早的一个安置点。1986年,按照省委“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的扶贫开发战略,开始在此处安置定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干旱地区14个县市的移民群众,并于2008年成立民族乡。村民白玉成说,这里曾经十分荒凉,土地盐碱严重,群众生活来源主要靠挖野生甘草、白刺根来维持。如今,这里一排排楼房坚固美观,一条条街道宽阔整齐。村民们住进宽敞明亮的安居房,小轿车、小货车也进入村民家中。
在推进移民扶贫开发的过程中,瓜州县注重破解制约移民致富增收的“瓶颈”问题。针对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农业产出效益低等问题,县上积极引导群众采取冬灌排碱、耕翻耙压、拉沙压碱、挖碱填土、秸秆还田等措施进行土地改良,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瓜州县还充分利用各级扶贫政策,加大对移民乡土地改良、生态建设、危房改造、渠路改造的力度,引导移民群众发展甘草、枸杞、红花等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工程,争取对外出务工人员每人进行一次技能培训,实现一户输转一名劳动力,使劳务输转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2012年,腰站子东乡族乡以枸杞、甘草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5万亩,输转劳动力3726人,实现劳务收入3402万元,“两西”移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931元。
2012年,省委开展双联行动,为腰站子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进一步坚定了移民群众的发展信心。帮扶干部从移民群众的吃、住、行等方面入手,开展了“面对面”“手拉手”式的帮扶,帮助农民制定增收计划,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调动了移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许多移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的腰站子林木成行,农田成方,公路成网,新居成片,广大移民把新家园看做是他们的“再生之地”。
双联带来新变化 移民日子越过越甜
疏勒河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是省委、省政府“兴西济中”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自1996年启动实施以来,在瓜州县双塔、七墩等6个项目区集中安置积石山、礼县等9个县的移民38129人。为了让移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瓜州县各级部门从项目、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向移民乡倾斜,帮助移民群众发展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培养致富能力。
“如今我住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做饭用电磁炉,接通了有线电视,还能供4个子女上学。”1月9日,瓜州县梁湖乡岷州村三组的路海军在自己新房中高兴地对记者说。
路海军以前居住在武威市凉州区的偏僻山区,生活艰难。2008年,路海军全家6口搬到了梁湖乡岷州村。“去年我种的50亩棉花收入10多万元,今年我想建一个养殖场。”路海军越说越高兴。
2012年,双联行动开展后,酒泉市政府办、市交通局、瓜州县委办等部门帮助梁湖乡铺筑村内油路10.4公里、通乡公路54公里。通过单位帮扶、干部捐助、示范带动等方式,帮梁湖乡培育枸杞、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全乡新栽植枸杞2000亩,甘草1500亩,蜜瓜1500亩,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十分明显。
梁湖乡岷州村三组村民张峰全家5口人一直挤在两间简易房里,仅靠种植几亩地的棉花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很艰难。2012年,县委书记马世林来到他家,帮他理思路,帮物资,增加收入,并为他家协调妇女小额贷款5万元,买了一辆客货两用车,将本村生产的蔬菜拉到县城批发,同时将村民所需的肉、面等带回来卖给村民,既增加了收入又方便了村民。
谈起双联带来的变化,岷州村党支部书记包继祖深有感触:“现在油路通到了家门口,群众种植的蔬菜销售再也不用发愁了,致富路越宽了,群众日子过得越来越甜啦!”
在双联行动中,瓜州县围绕为民富民这一根本任务,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土地改良、产业培育、农民增收6大重点工程,使移民乡镇的道路交通、水利设施、人居环境等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枸杞、甘草、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形成规模,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转变,群众“造血”功能不断加强,发展后劲更足了。
扶贫攻坚战 叩开移民致富门
冬日的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呈现一派新景象:遍布全乡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安居房引人注目,一座座白色的日光温室坐落其中……广至乡距瓜州县城20多公里,是由2008年开始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卓尼县,定西市岷县等3个县搬迁出来的1936户、9193名九甸峡库区村民组成的新建移民乡。
“这里以前都是没有改良的盐碱地,根本长不出庄稼来。”广至乡新堡村村民张志强指着他家对面的广至乡市级农业示范园区说。
2010年,在省国土厅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下,广至乡开始对耕地进行改良,经过连续两期土地改良项目的实施,1.4万亩重度盐碱地得到了改良。
按照一次性导入新型产业的要求,2010年,瓜州县广至乡在新堡村农业示范园区规划新建了一批日光温室。随后,县乡农技人员常驻蔬菜基地,帮助移民群众解决蔬菜种植过程中的难题。看到温室蔬菜带来的可观效益,移民群众种植温室蔬菜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到2012年,全乡日光温室从最初的27座发展到了157座。
“这棚蘑菇现在已经卖了3万多,到春节采摘期结束后可以收入5万多元,比外出打工挣的钱还要多,大棚里生长的不仅仅是蔬菜,更是我们移民群众的好日子。”瓜州县广至乡新堡村二组温室蔬菜种植户赵具平一边采摘蘑菇一边开心地说。
从岷县移民至新堡村的赵具平,家里有5口人、12亩耕地。2009年,乡上决定在新堡村尝试新建日光温室,赵具平带着试试的想法,投资6000元搭建了一座棚,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开始种植蔬菜。通过几年的温室蔬菜种植,他家的收入也逐渐多了起来。
2012年,在各级双联单位的支持下,广至乡决定整合扶贫资金在新堡村新建70座日光温室,赵具平得知消息后也想再建一个温室,可苦于缺少资金。瓜州县长方学贵得知情况后主动来到了赵具平家,帮他协调了5万元的妇女小额贷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如今,新堡村的蔬菜基地也发展成了具有100座温室葡萄、150亩大田节水葡萄、400亩节水枸杞为一体的新农村综合示范点。广至乡党委书记王克文介绍说,在各级帮扶部门的帮助下,2012年全乡共种植各类作物2.3万亩,其中,棉花、枸杞、甘草等经济作物占到了分配耕地的83%,农民人均纯收入(除政策性补助外)达到了1700元,较上年增长35%,是2008年的3.9倍。
瓜州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说,双联行动中,七墩乡在酒泉市委书记马光明的帮助下,投资584.7万元,种植特色高效作物8300亩,改造危旧住房160户,铺筑硬化道路12公里,衬砌渠道14公里,架设输电线路2公里。梁湖乡银河村在酒泉市长康军的帮助下,新植特色高效作物2100亩,改造危旧住房174户,铺筑村内油路5.1公里,衬砌渠道8公里,衔接到位资金50万元改善教学条件。酒泉市委办、市政府办、酒泉军分区等部门和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利用双休日,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协调解决发展难题,帮助农户摘棉花、植树、修路,为移民乡村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2012年全县移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5%,达到1700元,贫困人口减少5100人,按照这个发展势头,瓜州县一定能够和酒泉市一起,提前3年实现小康。”瓜州县扶贫办负责人信心满怀地说。
新闻推荐
2015年第四批“信合杯”甘肃省“最美人物”杨荣张攒劲卓玛加布郭新年2015年第四批甘肃省“最美人物”事迹简介杨荣男,汉族,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工行金昌分行个人金融业务部副经理。主要事迹:在一次...
瓜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瓜州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