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物 简牍千里寄相思
收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敦煌悬泉置遗址文物,正反面分别刻有 “忠”字与“情”字。 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内,一个刻有“忠”“情”二字的木制“圆盖”引人遐想连篇。专家表示,这件尚未向外界公布的文物,可能蕴含着两千多年前古人的情感纠结。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介绍,该文物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直径为5.3厘米,厚度为1.5厘米,两面分刻有“忠”“情”二字,边缘并不规整。专家推测,它或许是一个常见器皿的盖子。
“汉代民众多不识字,刻字之人更可能是一位有文化的官吏。他可能在随身使用的器皿盖上刻下所思所想。”肖从礼说,“情”字在汉简中并不常见,其中可能蕴含古人戍守边地忠孝难两全的纠结,也可能是作为爱情信物,象征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汉代屯兵戍边之所。河西走廊朔风如刀,却斩不断儿女情长。
车马很慢,路途很远,情书信物上的浅浅情愫、深深相思,穿山越岭才能到意中人身旁。沧海横流,光阴如梭,历史所残存的点滴中满是跨越两千多年的爱与浪漫,其中汉简尤为直接。
在纸张面世之前,中国人利用竹简与木牍作为书写载体。肖从礼介绍,汉简由官方统一制作,尺寸有严格规定,标准的官方文书长23厘米、宽1.1厘米。除竹简外,古人主要选用不易晕染、不易折断的胡杨、红柳和松木制作木牍,造价不低。
“由此可见‘一纸情书’在古代有多贵多重。”肖从礼说,汉代书信“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语言简洁精炼,常在日常关切中掩藏对爱人的爱与思念。有一枚简牍,上写“幸毋相忘”,表达了一位男性对女性的思念之情。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的另一枚简牍,实证夫妻之爱不会被遥远的距离隔断。“敦煌寿陵里赵负趣自言,夫訢为千秋燧长,往遗衣用,以令出关”,这是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一份出关“申请书”。这位女子的丈夫在玉门关外值戍,她在立冬前请求出关,为丈夫送御寒衣服。
拳拳关切在字句间流淌。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杨玲表示,在汉代,古人对思念与爱的表达总是热烈而直接,女子更甚。如汉代有名的“情话”就有“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和“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从古至今,浪漫的形式多样。不管是为妻画眉,还是明知送不出,却依旧要涉江采撷那朵莲花的坚持,抑或是不能相守,却要送绸缎作被的期待,蕴含的都是亘古未变的爱意。”杨玲说。
据介绍,甘肃是中国简牍出土大省,迄今共出土8万多枚简牍,现存汉简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
(新华社记者 何问 崔翰超 张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敦煌市公安局肃州派出所破获一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追回被拖欠的民工工资300200元,有效维护...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