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名山罗秀山名刹感果寺重现 多通历史碑刻在南宁首次发现

南宁晚报 2021-02-08 07:02 大字

清代乾隆感果寺碑刻残片

罗秀山,是南宁古代名山,位于现广西龙门水都罗秀山旅游景区内。感果寺,在罗秀山内,是明代广西著名的古寺之一。因罗秀山和感果寺鲜有古籍记载,历代多次修复重建,又多次遭到自然和人为损毁,鲜有人知晓它们的存在。

最近,专家在感果寺遗址及古书籍中,相继发现了从明代至民国时期以来的多件文物、诗文和历史碑刻,其中多通碑刻均为南宁首次发现,详尽记载了罗秀山和感果寺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历代修葺重建等内容。同时,也为深入了解研究南宁罗秀山感果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人文实物资料。

罗秀山和感果寺的历史文化解读

罗秀山,自古以来就是南宁名山,历代名人多有游历,并留下传世之作。

明朝董传策《罗秀山游谭记》中记载罗秀山:“邕巨丽,盖称青罗二山。青山在郡东南,滨江而介通衢。罗山独窈然峙其西北。其名秀,盖以道人罗秀曾居山中炼摄故。”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重阳日记》中记载罗秀山:“罗秀在其东,联络若一山,而峰岫错落,路亦因之。路抵中峰,忽分为二:左向西北者,为武缘道,右走直北者,为下山间道。二道界一峰于中,则罗秀绝顶也。”

感果寺,南宁古代每年乡中春祈秋报等年节祭祀活动的古寺。因其“神无往而不在,神灵得地,感而应是,感应益昭,行见瑞献祥徵,人康物阜”而闻名遐迩。为历代文人雅士,乡贤村民所赞颂。

明代南宁籍举人陈瑾在《罗秀山纪游》中记载:“圣迹奇蹝尤非他山所有也,山旁左右尚有感果寺、明天寺、渌楼祠、龙门龙潭诸景,指不胜屈。”这是明代罗秀山感果寺有史载的最早文字记录,是罗秀山30多个历史景点的地标之一。罗秀山还有罗山寺、明天寺、渌楼祠等众多寺、祠。一山多寺庙,说明罗秀山在明代已成为南宁的佛教中心。

清代康熙年间《古今图书集成》记载了明代陈瑾描写感果寺诗《入感果寺》:“竟日不能到,重重闻水喧。人逢猿领路,僧以寺为村。野果多垂户,山田半在门。深岚当而合,几不辨朝昏。”

这是目前为止,历代名人描写感果寺最早的诗篇。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感果寺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人文风情。田园风光,禅意十足,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鲜活画面。

民国二十六年《邕宁县志》101页记载:“感顶山,在城北二十里,旁有感果寺,因名。龙门溪环绕其下,一名龙门山。”

在感果寺遗址,还首次发现多块重修感果寺的历代碑刻。清代乾隆年间重修感果寺的碑刻残片,民国四年《重修感果寺碑记》,清代光绪年间《重修感果寺碑记》等都有记载。

此外,在感果寺遗址中还发现一墩莲花座,大批青花瓷残片,经广西权威文物专家鉴定认为,莲花座根据形制认定为明代文物,出土的青花瓷青花色有一定的浓淡层次,为清代康熙年间的文物。另外,发现两具保存完整的筒形闸钵,均为清代窑具。坩锅为熔铜铁用,烧杯为烧制器物的悬烧杯。由此,考古专家推测,明清时期,罗秀山感果寺周边可能有大型民窑。

罗秀山交相辉映的两座古寺

寺因山而生,山因寺而兴。古往今来,感果寺与罗山寺是罗秀山两个最为著名的古寺。在罗秀山的拱卫下,两座古寺相依相伴,人文蔚然,交相辉映,世代流传。

《心圩乡文史》第126页记载:感果寺是南宁市十八古寺之一,为心圩古代名胜古迹。

寺址在心圩乡振兴村花园岭(即龙门水都景区罗秀山顶),寺右有沙牯麓岭,左有燕子把壁岭相抱,前有寺麓口岭作案台,寺麓口有溪水长年不断的瀑布,景色幽美。

感果寺分正殿和山门两座屋宇,从正中石级登上山门,便见正殿上的十八罗汉塑像栩栩如生。感果寺自古代建寺至损毁时虽无人清扫,但寺内竟也无蜘蛛牵丝结网,四周墙壁和地面也无尘土,令人惊叹。寺门外石级下两旁,有两株百年以上的古松树,一株开花结果,一株开花却不结果。遗憾的是,感果寺在民国十五年(1926)七月被人损毁。

再说说罗山寺。《心圩乡文史》124页记载:“罗山在南宁市北郊,半山腰处,古时有一古寺,因地取名‘罗山寺’。”

罗山寺原有三进屋,山门头进有雷震子塑像,第二进屋供奉三宝佛,后进屋是观世音塑像。两旁分列十八罗汉,佛像栩栩如生。山门内侧,用粗草绳悬挂一口明永乐年铸造、一千二百斤重、高约两米、口直径1.2米的古铁钟。寺门前两旁,各有一株古扁桃树,扁桃果酸甜可口。寺外有一顽石,烙有古人脚印,脚掌脚趾清晰而长。寺外右侧有一口水塘,塘中有两块生根石露出水面,远望似一对宝鸭在水中嬉戏游玩。更为奇特的是,每逢晴天日出日落之时,云雾缭绕,蔚为奇观。因此,古有“日出罗山云霭霭”之句。“罗峰晓霞”为古邕州八景之一。

罗山寺原属邕州十八寺之列,古代曾有众多寺僧居住。也是古邕州八景之一,从“望仙坡”(今白龙公园镇宁炮台处)能远眺到“罗山寺”的奇丽霞光寺影。

民国十五年(1926)七月,罗山寺被损毁,古钟抛弃在古寺废墟中,成为牧童避雨玩耍之物,后被人砸碎作废铁卖掉。烙有脚印的顽石,在兴修水利时被炸开,取石砌水坝。罗山原有的古建筑全部湮灭。

罗秀山因何得名并名扬天下?

感果寺因罗秀山而生,而罗秀山又因何得名?这与晋朝的葛洪、罗秀两个历史名人有关。

东晋时,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第一次成为既是县级又是郡级治所,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西晋灭亡后,晋元帝过江进入东晋时期,“晋兴”即寄寓希望东晋振兴,重现西晋“太康之治”的繁荣景象。因此,南宁又有“先有罗秀山,后有南宁城”的说法。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南宁府志》717页记载:葛洪仙其先,丹阳句容人,始以儒名寡欲。嗜好惟事神仙道引术。见天下将乱,避地南口州郡,礼辟皆不赴。闻交趾出丹砂,遂游于邕,访罗山寺。寺后有潭景,甚清幽,遂居焉。置丹炉昼夜修炼。时有飞来树,四月八日开花,花盛兆丰年。嵩山禅师谓为粉昙,花山常有“红霞夕照”。后洪所成,复游勾漏,历罗而去。遗山石上有仙人迹。嘉靖八年,副总兵张祐建亭其上,名仙迹亭。

《南宁府志》还记载:“罗秀不知何许人,好谈玄。尝曰:天下有长生不死之药,何不修之?时闻葛洪寓罗山,即弃家结庐,倾心学焉。久之,慨丹不成。遂往青山山岩,独炼数年。一日危坐,尸解而去。名其岩曰丹岩,以炉火红也,又名佛骨岩。遂塑佛像于中,人疑以为幻。后秀复回,人见,识其貌,与一仙人,向背立于龟石上,即称为罗大仙。乃相顾笑语而去,遗四足迹于石。后佥事邬阅刻其石。曰驻仙石。”

由以上记载得知,罗秀山因葛洪、罗秀在此“炼丹升仙”,为记其功绩,其山后取罗秀之名称之,“罗秀山”因此而得名。

《天下名山游记》记载,中国共有各类大小名山5270座。但能收入《天下名山游记》的名人名篇,全国各地共240篇,广西仅有7篇。其中明朝董传策撰写的南宁《罗秀山游谭记》,写尽罗秀山万千气象,世人传颂。被收入《天下名山游记》(国学珍本文库)第一集第二十二种,并列为广西篇首。

南宁罗秀山因此获“天下名山”殊荣,流芳百世,名扬天下。

谁是古代罗秀山的开山祖师?

南宋中期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王象之编纂)卷之一百六《邕州·仙释》有载:“正恩大师,罗秀山在宣化县北。天宝三载正恩大师惠昕于此开山。”此记载表明,惠昕正恩大师,于唐天宝三载(744年)开始在邕州罗秀山驻锡建寺修行,是罗秀山的开山祖师。

在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晁公武所著的《郡斋读书志》有载:“《六祖坛经》二卷。右唐僧惠昕撰。记僧卢慧能学佛本末。慧能号六祖。凡十六门。周希复有序。”此亦表明此《六祖坛经》的编辑者惠昕是唐代僧人。

由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所撰写《金石录》中也有唐代惠昕禅师之记,其卷六有载“第一千六百五十五,唐惠昕大师碑,齐推撰,正书,姓名残缺,贞元十七年”。经考,齐推为唐代人,其工于正书,曾于元和五年(810年)为名臣李德裕所撰唐圮上图赞,为其所书。

由以上资料可知,惠昕于唐天宝三载,到达邕州罗秀山驻锡修行,其后在罗秀山建成惠进禅院。

然而,当今世人多数不知晓的更是:罗秀山在中国禅宗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因为这里出了传世之作《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自慧能圆寂后而由法海等弟子汇集而成。《六祖坛经》在随后的世代相传中,人们不断地修订补充,从而成了许多不同的版本。但根据学术界的研究,虽然版本繁多,但真正独立的、具有代表性的只有四种,即为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其中惠昕本因其是惠昕禅师所整理编辑而名,但因之前在中国已佚失而缺乏相应的研究。1933年,日本著名学者铃木大拙在京都掘川兴圣寺发现了由禅僧惠昕重编的二卷十一门本《六祖坛经》古刻本。此本经名曰《六祖坛经》,编者是“依真小师邕州罗秀山惠进禅院沙门惠昕”。清楚地表明此《六祖坛经》出自邕州罗秀山的惠昕正恩大师。因此,罗秀山也成为中国佛教名山。

方朝明

新闻推荐

肃北至沙枣园一级公路通车

本报兰州2月3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沈丽莉)2月3日零时,肃北至沙枣园一级公路正式通车运营,纳入全国高速公路“一张网”,结...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