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萱 享丹青之乐绘朴素人生

兰州日报 2020-10-15 05:21 大字

《江畔独步寻花》《荷塘晓露》《莲》敦煌莫高窟二百四十九窟《狩猎图》《山中雅趣》《梅》《春晓》《鹏程万里》《松龄鹤寿》

■人物简介

张芃萱,甘肃省天水市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家张邦彦先生之子。

曾得到著名画家缑建明先生的指点教诲。画作以花鸟为主,工笔、写意兼能。

1998年参加《甘肃省第二届新人新作展》;1999年参加《甘肃省首届工笔画展》;作品及艺术成就收录于《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2000年有两幅画作入展由中国美协、云南省政府、云南省美协主办的《世纪风情》中国画展,并被收藏。

与张芃萱的交谈颇有品质,就犹如读一卷意趣天成的山水画,清幽典雅,恬淡超然。他自幼秉承家学,功底深厚。其父张邦彦是我国书坛宗师级人物,以治学严谨著称。

张芃萱自幼赖聆听训,敏而好学。他的绘画艺术从工笔入手,系统学习白描,基础扎实。同时,还汲取前人技法,博采众长,外师造化,处处留心,一草一木皆细腻入微,一虫一鸟皆生动传神。他曾得著名画家缑建明的指点教诲,技艺日精。其绘画作品题材广泛,工笔花鸟、虫草人物兼能。色彩运用得心应手,一枝一叶皆费揣摩。

“记得上小学时,学校组织了一次全校的绘画展览,我画了一幅钱松喦先生的松树,获得了美术老师的赞许。”交谈中才知道,受家学熏陶的张芃萱自小便展露出了过人的艺术天赋,他一边笑着一边回忆说:“当时也不知道用笔用墨,完全不懂。不过自那以后,班上的黑板报就由我负责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就发自内心的对美术产生了兴趣。”

“那时候,我三哥已经对书画有了较深的造诣,便开始指导我进行一些白描及简单的素描练习。”他告诉记者:“当时,也没什么石膏头像,更别谈取景写生了,就只能拿家里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做为练习绘画的对象,但也是一样的要画出明暗质感。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对我以后的绘画实际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在我的工笔画中有很大的帮助。”

参加工作以后,张芃萱又开始从事美术设计,这令他对自己的美术创作道路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1985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招生,这对我们这些无法上学深造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其珍贵的机会。”张芃萱感慨地说:“兰州校区的校长是范有信先生,班主任是王祖铭老师,在向他们求学的这段时期中,让我对中国画,特别是对在作画中用笔用墨的认识又提高了一步。自此,我便深刻地理解到,中国画思想的核心是‘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只有把自己的感情移入画中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方能以情神为主导中心,表达出自己的情怀。”

因为长年和父母住在一起,张芃萱对父亲作书时的笔法、章法耳闻目睹,受其影响深刻。后来,他又对有些碑帖进行过长期的临写,对各种书体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父亲告诫我们,书法不许做作,不得胡乱作丑书,对古人碑帖要有敬畏之心,要提高眼力,好坏要分清楚。”直到今天,张芃萱提起父亲当年的教诲,眼中依旧充满着敬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我也是经常写生,借此对不熟悉的物象通过写生掌握物理物象。”张芃萱由衷地告诉记者:“当然,每天尽力多画一些,也是为自己积累绘画素材。同时,还要通过不断的读书,才能明白物象的历史典故、含义等。如人们喜欢牡丹,但它历经劫难生死不屈的故事有多少人知道?红梅经历冰霜,人们只看到花开时的外表,可它经历冰欺霜寒的苦难谁能体会?所以书画只是表象,作者的经历、情感能有几人懂得?”

那段时间里,还有天水的画家缑建明先生也曾应邀到张芃萱家中做客,并当面给他作了示范。他画了各种作品,并讲解用笔、用墨、构图需要注意什么地方,强调了气韵生动是一幅画作的最高境界。

“每次我去天水,就带几幅自认为最好的画让先生给指导一下,对我以后的绘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影响极大。”回忆起当年的那段经历,张芃萱也是满怀感恩之情:“我始终的态度是保持谦虚、低调的姿态,不做作、卖弄、哗众取宠,这是一种必须坚守的素养。”

原来,从张芃萱的父亲到曾经崇敬的几位大家,无一不是秉承着温良恭俭让的文人雅士,从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傲慢之气。久而久之,张芃萱也在耳濡目染养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善良,并以此心态对待一切生命,不伤害别人,但也不与自私自利、三观不正的人为伍。

“王晓诗先生是我的一位朋友,前些年在一起闲聊时说:你父亲名声很大,你也应该在书法上下些功夫。”回忆起这件事,张芃萱也是十分感慨:“他的提醒真是醍醐灌顶,以前光注意绘画方面了,但真正的中国画不就是写出来的吗?书法用笔,骨力雄厚,具有力度感,更能表现客观对象的形神结构,真正的朋友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这几年我潜心于书法的学习,虽然绘画相对少一些,但对提高绘画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眼力的不断提高,这些年张芃萱对自己不满意的画作或是有瑕疵的字画,他宁可毁掉也绝不留存,而这已成为了他为人处世之道。“我就是要寻求自己的心态平和,不能被名利所困惑,那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他由衷地说道。

张芃萱不仅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生活中亦处处留心,细致观摩。因而他的绘画作品生动自然,清新典雅,不泥古人而古风犹存,把传统技法与现代意识融于一炉,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谈话中,张芃萱还拿出了他厚厚的一本写生集,花鸟草虫无不涉猎。花的根茎蕊瓣,明暗层次,鸟的翎羽爪鳞,动静神情,皆详尽描摹,惟妙惟肖。而写一花一草,皆注明季节变化,色彩特征,且引经据典,煞有介事。一旁还有古人诗句亦不遗漏,摘抄引录,以趋其详。这不仅使得他的绘画一石一草皆有来历,同时也颇见文气,意趣盎然。

由此可见,这便是张芃萱一直尊崇的外师造化,大自然赐予的丰厚营养,也正是丰润他艺术创造的源头。

“艺术风格其实就是人的品格,花鸟画中梅兰竹菊必不可少,然说最爱,则首推荷花与玉兰。”张芃萱表示:“我爱其出淤泥而不染,于喧嚣中感受清幽;沐栉风而送香,于繁华中感受清雅。这大概是我喜欢荷花与玉兰的根本原因。”

一幅工笔秋荷图也许更能代表张芃萱的艺术风格,秋风中几片残荷,筋脉毕现,犹如洗尽铅华后的沉稳与自然。突然间,一只玲珑翠鸟落于莲蓬之间,陡添生机。而残荷丛中,仍有一枝荷花悠然怒放,也便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

张芃萱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残败与俏然的对比,秋日与夏日的对话,也许更是我希望能通过笔墨传递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对生命的沉思。因为,花鸟之中,其实也是能表达出人生的哲理,丰富与否便取决于作者与观者对人生的领悟与体会。”

张芃萱的作品除深得民间收藏者的喜爱与追捧,亦深得业中同行的首肯与赞扬。其作品曾被收入《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一书,并被授予“世纪功勋艺术家”的称号。但是,每逢遇人提起这些,张芃萱总是面含微笑、淡而处之。也许,这才是作为一个真正艺术家应有的胸怀,方能蕴养出他作品里透露出的那份淡然。

数十年来,每逢国家有难、人民受灾,张芃萱也是倍感痛心,只因自己一介布衣无济世救难的能力而心怀歉意。汶川地震,他悄然捐出了5幅画,以微薄之力略表赤诚之心。遇到因贫困而不能上学的大学生,他也捐出了自己的工笔画,以助他人在人生的困境之中能继续追逐梦想。

“不为别的,只为回顾此生我可以安心地告诉自己,在他人遇难或百姓遭灾时,我没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只愿以画作说话,不争不抢,朴素的做一个无闻的耕耘者,自乐其中。”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新闻推荐

来金沙遗址博物馆看立体版“清明上河图”南宋众生百态图首次亮相

来金沙遗址博物馆看立体版“清明上河图”千佛壁是大足石刻重要组成部分,以“千佛千姿”著称。假如说《东京梦华录》是...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