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金沙遗址博物馆看立体版“清明上河图”南宋众生百态图首次亮相
来金沙遗址博物馆看立体版“清明上河图” 千佛壁是大足石刻重要组成部分,以“千佛千姿”著称。
假如说《东京梦华录》是用文字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风俗人情,《清明上河图》则用画笔勾勒了开封府的郊外春光和商贸繁荣。而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则是用石头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百态,堪称立体版“清明上河图”。
位于宝顶山小佛湾的千佛壁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以“千佛千姿”著称,却因文物保护的需要,从未向公众开放。密布排列的佛龛内,无数尊小佛像或坐或卧、或笑或怒、吹笛弹琴、持山端盘,姿态各不相同。
正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的“天下大足”展览中,依托高清文物数据采集的成果,这幅南宋时期的众生百态图首次与观众见面。满壁的佛龛图片环绕三面墙体逐次铺开,走进展厅就像闯入一个球幕影厅,十分壮观,吸引无数观众前来打卡。
壹 石刻版“清明上河图”
清嘉庆年间,大足知县张澍在《前游宝顶山记》中记录了千佛壁的盛况:“自东壁抵西壁长三十步,后壁镌小佛数盈万,凡柱梁斗栱,罔非佛像者。”
千佛是佛教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和信仰对象,指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等方向)诸佛的群像,在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中都有出现。而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的千佛壁却让人耳目一新。
这些佛像都被雕刻在大小相同的圆形月轮之中,每尊佛像都做着不同的表情和动作。
他们或嬉笑、或严肃、或沉思……好像在传达着各自的情绪;有的双手摊开,似讲经说法正到妙处;有的单手直指,似正举例阐述深奥的佛教教义;有的把手举于胸前,似与同伴讲述自身修行的经历……
除了神情姿态各异,佛像的穿着打扮、坐卧姿态、手中所持器物,也反映出南宋时期真实的生活。当时佛经经书的装帧样式不一而足,有经夹装,也有卷轴装。宋代僧人的衣饰也不单调,除了常见的袈裟,还有偏衫样式。
大足石刻研究室研究员米德昉说:“通过这些佛像,我们完全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南宋时期的市井生活,这才是立体版《清明上河图》的真正含义所在。”
贰 佛龛内上演“乐队的夏天”
八百多年前,一位身披袈裟,面容慵懒的佛陀曲腿盘坐。他微微侧身,似乎在询问隔壁的朋友:嗨,在吗?在他周围,诵经声、乐器声、高谈阔论之声不绝于耳。在座诸佛,或坐或卧、或笑或怒、吹笛弹琴、持山端盘,好不热闹。
原来,在这密布排列的佛龛内,竟还隐藏了一个正在演奏的大型乐队。据统计,千佛壁正壁手持器物的78尊小佛像中,持乐器的多达26尊。
现在能辨认出的乐器,不仅有影视剧中常见的横笛、筝、琵琶、筚篥,也有主要出现于宋元时期的手鼓。除此之外,还有铜角、画角、弓笛、拍板、铙、钹等古代乐器,加上尚未辨认出的乐器,仿佛数百年前就已经在上演“乐队的夏天”。
在敦煌也有很多表现乐队的场景,不过演奏者多为乐伎、飞天或童子的形象,在大足千佛壁却都是佛像。佛在佛教中是至高无上的,为什么在此处会出现亲自弹奏的形象?有学者认为这与宝顶山石窟主建者赵智凤所宣扬的“诸佛菩萨,与我无异”的思想不无关系,也是宋代佛教世俗化特征增强而神性减弱的表现。
叁 千佛壁在金沙首次亮相
除了千佛千姿令人叹为观止之外,这片千佛壁的凿刻工艺也十分与众不同。它并不是在天然的石体上开凿完成,而是工匠们在事先开凿打磨好的方石内进行雕刻,雕刻完成后再一一组装,成为一片石壁。即便是六七位雕刻工匠同时开工,也需要耗费数十年光阴。
不过,这样千姿百态的千佛壁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数百年来从未向公众开放。
这次“天下大足”特展为了让观众能够“一饱眼福”,借助高清图像扫描成果,在展厅中专门开辟了一个沉浸式展示空间,用灯箱的形式,在头顶、前方和左右两侧满铺千佛壁的佛龛造像,重构其辉煌壮阔。
矗立中央的是一尊来自千佛壁的圆龛佛像原件,他宽衣阔袖,倚枕侧坐于圆龛之中,慵懒闲适,玲珑别致。透过他,观众仿佛也能窥见几分隐藏在这幅众生百态图中的人情世味。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新闻推荐
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治安派出所每年能在沙漠中挖出百余部手机,因此成为“网红派出所”。所长张昕称,今年已挖...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