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七十年的嬗变之路 □天水日报记者 胡晓宜

天水晚报 2019-08-23 11:29 大字

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从公元四世纪一直建到十九世纪,历代不断补充,现存194个窟龛,形成了密如蜂房的格局。1945年,著名教育家罗家伦先生为麦积山石窟题联:“行经千折水,来看六朝山。”“六朝”此处泛指魏晋南北朝,谓麦积山石窟为“六朝石窟”,系正统的汉史眼光。

公元759年,诗圣杜甫寓居天水,作《山寺》诗:“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这座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群,正在为愈来愈多的人所知……

发现麦积山石窟

1941年,麦积山石窟等来了一位“发愿世尊前,誓显北朝窟”的学者——冯国瑞,他凭着知识分子对乡邦文物特有的尊重与热爱,攀危岩,探幽洞,深入石窟腹地勘察。山中所见让冯氏喜极,他观赏造像、壁画,分抄诸刻,还应寺僧之请榜书“瑞应寺”三字。这三个字典雅端庄,中正平和,不激不励,现在仍悬在寺门上方。

冯国瑞此行,是麦积山石窟开凿1500多年来首次由专业知识分子对石窟文物进行的科学考察,具有开创意义。

据了解,麦积山石窟在历史上一直是传统的木质栈道,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由于香火败落,长期失于修缮,石窟栈道多数断绝无法通行,仅东崖的中七佛阁和上七佛阁可以通达,其他位置都是只能远观而不能进入洞窟。有学者曾从其他书籍上翻拍到一张王子云先生1943年拍的照片,如今看虽然有些模糊,但从中也大致得窥麦积山石窟最初之面貌。

“当时栈道大多塌毁败绝,西崖完全无法通达,而东崖也只是部分洞窟可以勉强通达。包括最初调查麦积山石窟的冯国瑞先生也只能无奈远望,因西边栈道无法登临,他只是从东边勘察了一部分。”

据载,1947年初,冯国瑞先生邀请天水县长方定中上麦积山考察。此次上山时,通过与僧人交谈,得知麦积山西崖有“万佛洞”,由于栈道断绝,百年来无人登临。遂请来当地木匠文得权,带领村民于2月10日“挟长板,架败栈间,递接而进,至穷处,引索攀援”,于此发现了麦积山最大的洞窟(现编号133窟)。冯国瑞依据文得权的口述,认为此洞即是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中描述的万菩萨堂,欣喜之余,立即用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的原韵撰写《天水麦积山西窟万佛洞铭并序》,后刻石以天水麦积山石窟建修保管委员会的名义勒于山中,现保存于瑞应寺。次年(1948年)他还为文得权题写中堂及对联各一,该对联写道:“洞窟猿升山上下,莲花鱼戏叶东西。”

其后,1952年10月,常书鸿先生带领西北勘察团对麦积山石窟进行勘察,在地方政府的协助下对西崖的大部分栈道进行搭建,当时最高一层的127等窟都可以到达。1953年7月,吴作人先生带领中央勘察团再次对麦积山勘察,进一步完善东崖栈道。至此,除中区的个别洞窟外,大部分洞窟都可以到达。

“从冯国瑞先生开始到麦积山的两次勘察,再到后期六七十年代,文得权一直参与到麦积山栈道的搭建和维修工作中,他也是对麦积山贡献比较大的一个人。”采访中,很多文物守护者都无不提到了文得权。记者曾经采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鸿,从他庐江草堂所藏的一张麦积山西崖栈道照片中,可清晰看到1953年后的栈道面貌。

“早期的麦积山石窟外观全部是木质栈道,自1977年开始,麦积山石窟进行了大规模山体加固工程,之前的木质栈道已基本拆完,可惜当时没有留下太多影像资料。从庐江草堂所藏第43窟的照片中洞窟外景的老栈道上,基本可以反映出当时麦积山石窟栈道的木结构工艺。而东崖大佛这张照片,佛像脸部的严重破损,恰好反映未修复前佛像原来破损时的状态,也正好弥补了我们加固工程后没有留下之前影像记录的遗憾。”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数字中心负责人董广强介绍说。

(下转十版)

新闻推荐

择一事 终一生, 文物保护需要工匠精神

□本报记者洪波胡晓宜“文物修复比较枯燥,日复一日重复在做,是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一个工作。”8月2日,面对记者的...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