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bsp;  徐贻聪    前不久,因为参加会议的需要,我有机会再次走进了甘肃省的敦煌市。 

甘肃日报 2016-09-07 00:00 大字

再进敦煌

徐贻聪

前不久,因为参加会议的需要,我有机会再次走进了甘肃省的敦煌市。

说“再进”,因为是第二次造访这座历史名城。第一次去那里是在2004年,也是在夏末秋初,专程看看它的成名之所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12年应该根本算不上什么,但敦煌在这么短的时间变化之大,确实让我惊愕。两相比较,感受良多,还在途中向熟识的外国友人几度谈及我的认识和理解。

我参加的会议是甘肃省政府承办、即将于今年9月份在敦煌正式开幕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简称“敦煌文博会”)的一个分论坛,会议本身的名称为“中医药文化与产业国际论坛”,颇受国内外的重视,有来自亚洲、非洲、欧洲乃至拉美的参与者。根据“敦煌文博会”整个日程的安排,分论坛提前举办。因为这两年来一直在参与“中医药国际化”对外方面的安排和落实,会议主办方非常希望我能到会,推辞未果后倾身而往。会议的日程也很紧张,但我还是挤出时间,同与会的外国代表一道,在敦煌市区内外,特别是它的“名片”之地简单地转了转。

敦煌不大,但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气,因而引起了各方来客的普遍好奇和关注,想就近对它有些了解,则是与会者的一致愿望。由于我对敦煌已经有点认知,故而会前就建议将参观莫高窟等地列入日程,会议方也早有此意。

当年我去敦煌的时候,只有火车通到100公里外的柳园,从那里乘汽车抵达敦煌,回程仍是乘汽车去往400多公里外的嘉峪关,再转乘飞机返回北京的;(转2版)

(接1版)

市区周边和通往景点的公路看起来都比较简陋,旅馆也为数不多。如今,一个不是很大、但设备齐全的机场已经在市区不远处建成并运行数年;连接旅游景点和附近城镇的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让人赏心悦目;大大小小的旅馆不仅星罗棋布,设备和服务也均可与其他地方的星级酒店相比较。从城市特别是旅游景点的交通、住宿等硬件方面来说,敦煌的变化之大、之快,令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和联想。

对莫高窟的再次参观,让我体会到了“继承、创新”和“绿色理念”在发展中是如何被深度理解和运用的。与第一次去时驱车直到景点入口、单独参观、特殊开放等不同的是,这次基本上都是“随大流”,去莫高窟更是要从20公里以外的地方开始,途中还要排队乘坐往返于入口处至洞窟、行驶20来分钟方能到达的摆渡车。每天对参观的人数更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开放的洞窟数目也在严加控制之中。此外,参观者们都需要在入口处观看两部分别介绍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位和莫高窟形成过程的电影,接受关于历史的教育。我事后意识到,这个“毫无例外”之举对于为什么要去参观敦煌确实很有必要。我对同去的朋友说,如果第一次参观是“感性的”,这一次则是上升到了“理性的”了,因为我懂得了敦煌的内涵,也更清楚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刻含义。

从吸引人流到严格控制人流中,既可看到敦煌知名度的提高,也让人能够感受到管理水平在“质量”上的变化。与第一次相比,无论是在莫高窟,还是在鸣沙山和月牙泉,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不同的是进前者需要预约和实名,进后者则没有什么限制。谁能说,敦煌10年前后在全国人民中被向往的程度不是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谁又能说,人们外出走走的基础和条件10年中不是在出现明显的差异!

在敦煌期间,还得以利用晚上的空闲,看了两场演出:一场是大型历史陇剧《医圣岐伯》,另一场是多种舞台艺术相结合的歌舞剧《敦煌盛典》。两场演出都别开生面,给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歌舞剧,不仅反映了敦煌灿烂的历史,更将以鸣沙山为背景的露天舞台展现在观众面前,起到了实景作用。演出中,还将多媒体和舞台整体旋转技术密切结合,给人以逼真的视觉感受和历史的联想,效果真的很不错。这一些也是我在第一次来访时所不具备的,该属于另一种创新和变化。

综合而言,我对敦煌变化感到惊愕的原因大概是:发展速度很快、抓特色精度集中、对历史理解深邃,以及利用上的多方结合。我期待,我的这些个人结论不会被人理解为一个“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或者被列入“少见多怪”的范围。坦率地说,对于起初的推辞,我还的确感到有点后悔,因为几乎错过一个了解祖国发展变化的良机。

(作者是外交部前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

新闻推荐

国内首座10兆瓦熔盐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在敦煌光电园区建成并网发电

一名工作人员在敦煌兆瓦熔盐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进行日常巡查,日前,国内首座兆瓦熔盐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在敦煌光电园区建成并网发电,成为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一座新的里程碑。目前,敦煌市已获批建...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