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牧民的“华丽转身”
本报记者张革文 通讯员邱小山
近日,记者走进阿克塞哈萨克族县红柳湾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只见一座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上午11点,记者来到巴海的日光温室时,巴海已经将草帘子卷起,艳阳透过棚膜照了进来,大棚内一下子亮堂了,半棚茄子、半棚辣椒,棚边点缀着几株西红柿。“戈壁滩上土层很薄,所以我们采用的都是无土栽培。”巴海熟练地翻看着茄子的秧苗。
巴海曾是一名牧民,拿了半辈子的羊鞭子后,2011年他来到红柳湾镇,当起了菜农。
从牧民变成菜农,巴海的“华丽转身”,缘自阿克塞县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阿克塞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县上实施了退牧还草,核减了草场载畜量,牧区劳动力便有了剩余。”阿克塞县农管委主任蔡之国说。
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开始,阿克塞县便开始在红柳湾镇西边的戈壁滩上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投资3700余万元,建起了占地400余亩的126座日光温室,祖祖辈辈以放牧为主的牧民们开始尝试蔬菜种植。
蔡之国说,日光温室由政府全额投资,租给牧民种植蔬菜。于是,巴海有了自己的日光温室,被羊鞭子磨出老茧的双手,逐渐学会了插秧。“现在已经掌握了一些大棚种植的基本技术。”巴海说。
在大棚里,巴海给记者估算了一下自己的收入账:“两座棚年收入能达到4万元,牧羊收入能达到2万元,种植苜蓿收入能达到2万元,草原补偿费有1.2万元。全年的收入能达到10万元左右。”
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阿克塞县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步伐,“2012年阿克塞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48万元,较上年增加4000元。”蔡之国说,设施农业的发展,也使全县实现了蔬菜的自产自足。
已经有了两座大棚的巴海,打算再租一座,“现在最欠缺的还是蔬菜种植技术。”巴海说,向农技人员讨教,成了他的“必修课”。
新闻推荐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团结社区组织青少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近日,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团结社区组织青少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报通讯员陈莉文...
阿克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阿克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