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停年营收2000多万元“矿边厂”金针菇长成大产业 “煤矿村”的转型路

大众日报 2020-11-23 09:42 大字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姜国乐

本报通讯员 张长青

11月13日上午,济宁利马菌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箱箱包装精致的金针菇被陆续推出车间,在叉车师傅熟练的操作下,被整齐地码进厢货车里。“北京海底捞和我们签订了供货协议,每天8吨货,现在装车,今天下午就能送到。”正在一边指挥的公司总经理张广龙介绍,邹城市太平镇马厂村目前有利马、泰马两家食用菌企业,日产金针菇超过160吨,主要销往北京和苏浙沪一带。

马厂村很早就走上了产业兴村之路,今天这片“白生生”,过去却是“黑乎乎”。作为鲍店煤矿的驻地村,马厂村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融入煤矿,发展村集体产业,投资建设了矿区综合服务楼和大型农贸市场,为矿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另一方面,村两委牵头整合村煤炭运销人员、车辆,先后成立煤炭运输队和运输公司。2015年,又以矿上的煤矸石为原料,成立高科技新型环保砖瓦厂,最高年营业收入达2000多万元,为村集体增收500万元。随后,马厂又陆续成立富马化工、龙马制衣等企业,吸纳就业200余人,为村集体增收近100万元。

“煤总有挖完的一天,不能吃饱这顿不顾下顿!”资源、环境给生产带来的双重约束越发显现让马厂村党支部书记王建章认识到,尽管“靠矿吃矿”让村民早早地过上了富裕日子,但这不是长久之计。2010年前后,马厂村陆续忍痛淘汰砖厂、洗煤厂、化工厂等高污染企业,在镇里的指导下发展食用菌项目。转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起初,马厂村采用传统的大棚模式种植双孢菇,用工多、开销大,不少忙活,账上却剩不下几个钱。加之,村企产品以出口为主,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好不容易摆下的转型摊子面临倒闭。

就在此时,村里一边重新考察市场,确定了适合工厂化生产,且市场潜力巨大的金针菇作为新的产业发展方向,一边以“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提升技术水平。2010年,马厂村建设了现代化大型食用菌生产企业——利马菌业,并通过引进国外高质量菌种和先进生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但一味照搬,难免“水土不服”。张广龙他们渐渐发现,国外的菌种虽然优质,但品质和性状不稳定,随着种植批次的增加,质量越来越差。2016年开始,他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始自己研发和选育菌种,小试、中试、选育、杂交……很多村民从地头的“大老粗”被逼成了实验室里的化验员。

马厂村还与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在食用菌界率先试水物联网,实现食用菌栽培全过程可追溯。目前利马菌业拥有高层次研发人才5人,高薪聘请日本农协食用菌育种专家2人。如今的利马菌业已成为集生产、销售、加工、科研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进一步扩大产能,投资3.2亿元成立泰马菌业,两个企业可年产金针菇6.8万吨,产值4亿元,吸纳就业600多人。

11月13日午后,泰马菌业实验室里,39岁的马厂村村民刘士香正穿着白大褂培养新菌种,进企业工作6年,她已经成长为这里的实验室主任。“在马厂村工作、生活,我感到非常幸福。希望我们村的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强大,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刘士香走出无菌室和记者聊了起来。村民们把土地全部流转出去,有劳动力的都在村企打工挣钱,像她这样的工人每月能领到4000多元。除此之外,全村1667人每人每年还能领到5000元的集体分红,刘士香一家6口每年能领到3万元。

“自己富不算富,大伙都富裕了才算真的富。”王建章说。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到6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今年,马厂村以泰马菌业为载体,与周边2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展结对帮扶,将济宁市扶持资金400万元、镇配套资金200万元作为股金,注入泰马菌业,每年按一定比例给予受帮扶村分红,每村每年保底收入2万元。

新闻推荐

邹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 邹自资规告字〔2020〕18号

经邹城市人民政府批准,邹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决定以挂牌方式出让4(幅)地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

邹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