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654分 邹城玻璃男孩逆风飞翔 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本报记者刘菲
近日,邹城市“玻璃男孩”徐辰杰今年高考考出了654分的好成绩。他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脆骨病,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正常行走。但凭借坚强的毅力,求学十二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说:“也想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做生活的强者不惧困难靠努力一点点向梦想靠近
出生于2000年的徐辰杰,毕业于邹城市第一中学,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他取得了654分的好成绩。与其他考生不同的是,他是一名先天性脆骨症患者,因为特殊的病情,他无法站立行走,稍不留意就会造成骨折。虽然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了各种障碍,但徐辰杰还是凭借自己的毅力克服困难,取得不错的成绩。
“当得知高考成绩以后,我心里还是很欣慰的,考试发挥正常,得到一个非常理想的结果,多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徐辰杰说。
身体上的不便让徐辰杰的求学过程异常艰辛。对于徐辰杰来说,交作业、上下楼这些在平常人看来非常简单的小事,却成了他一个个需要解决的障碍。“激励我克服困难的是爷爷十二年如一日的陪读,还有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徐辰杰说,此外,他还在阅读过程中受到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家作品的激励,这也成了他克服困难的动力之一。“他们虽然和我一样是残疾人,但也过出了非常有意义的生活,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可以,我也可以。”徐辰杰说。
谈起十二年的求学生涯,有很多令徐辰杰和家人感动的事。在他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不慎从轮椅上滑下来导致左臂骨折,只能在家养病,因担心落下课程难过不已。李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前来看望,并主动地帮徐辰杰补起了课。
“老师也有自己的女儿,只比我低一个年级,也需要辅导和接送,但是老师还是坚持为我补课,有时候实在忙不过来了,就把女儿带到我家里,从没让我落下课程。”徐辰杰说,在老师的帮助下,虽然将近两个月没能去上学,但在重返课堂后依然能够跟上节奏,并且名列前茅,老师无私的帮助给了徐辰杰很大的激励。
谈起下步填报志愿,徐辰杰表示希望到山东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深造。徐辰杰告诉记者,计算机和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是他非常感兴趣的专业,选择计算机专业他希望将来可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工作,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不辜负家人的期望。如果选择文学专业,他希望将来写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去激励他的病友们和同样身处困境的人们,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希望。
十二年如一日爷爷的陪伴是前进的推力
十二年前,八岁的小辰杰到了上学的年龄,看着同龄人都背起书包去上学,他心底里对知识和学校产生了强烈的向往,然而因为特殊的身体状况不能上学、怎么上学,成了一家人面临的难题。
小辰杰的爷爷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向单位申请了提前退休,开始了十几年如一日的陪读。十二年间,日常接送、上下楼梯、往返洗手间都由爷爷抱着小辰杰完成,从小学刚入学到高三毕业,每天风雨无阻,只要小辰杰的身体允许,爷孙俩从未迟到过。
这对特殊的爷孙俩很快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来自老师、同学、残联、爱心人士、瓷娃娃协会等的关心和帮助也令一家人充满了希望。因为知道自己上学的不易和爷爷的付出,小辰杰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也一直是名列前茅,十二年间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少先队队员、山东美德少年等荣誉称号,还考取了葫芦丝十级证书。
“孩子一步步走到现在,确实是很不容易。”徐辰杰的爷爷告诉记者,在徐辰杰读小学的时候,时常由于骨折卧床难以翻身,为了让孩子能够学习,他自制了学习支架,让孙子能够在躺着的状态下看书做题,爷孙俩靠着这样的扶持和努力终于走到今天。在徐辰杰高考分数出来的那一刻,爷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十二年的付出得到了圆满的回报。
在谈到将来的打算时,徐辰杰的爷爷表示,只要他的身体能够允许,他想要继续陪孙子走完大学四年的路,虽然去外地上大学还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但一家人可以慢慢去克服。
“希望他在大学里能继续努力,学有用的知识,将来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甚至将来有一天能够创造自己的价值,回报社会、回报曾经关心他帮助他的人们。”徐辰杰的爷爷说。
多读一点
把爱传递下去
在这个假期,徐辰杰打算多看一些书,通过网络学习一些相关知识,一方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为大学专业学习做准备。同时,由于紧张备考暂时搁置的日常身体训练也要重新开始,徐辰杰的父亲和爷爷会经常推着他的轮椅外出晒太阳,做一些简单的站立训练,为前往外地读书做准备。
“除此之外,我假期还参加了瓷娃娃协会组织的一对一帮扶活动,目前正在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帮助一个河南的病友,辅导他小学语文。”徐辰杰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能够想到这个问题,首先是想到其他的病友们可能也在面临因为骨折养病落下课程的问题,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让比他小的病友们都能够跟上课,取得一个更好的成绩,不会因为落下课程感到迷茫和无助。希望通过这个假期的空余时间能够帮助身边更多的人,把别人帮过他的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孟一姜国乐本报通讯员赵海存“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7月20日,当记者来到古树遮蔽下...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