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创新谋发展

济宁日报 2020-06-07 07:09 大字

本报通讯员陈聪

今年以来,邹城经济开发区按照“市场化、企业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要求,稳步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打响了新经济开发区创新发展的“当头炮”。

突出抓好主业主责

强身健体,轻装上阵,突出抓好主业主责。剥离社会管理职能,将农业农村、征地拆迁等36项事务移交“四镇一街”与市直机构,实行“一区三园”模式,专职抓好经济发展主业主责。剥离开发运营职能,将投融资、开发建设等事务划转山东正方实业公司,构建“管委会+公司”管理体制,实现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相分离,使园区由“政策洼地”向“制度高地”转变。剥离非主营业务,围绕高端绿色化工、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梳理确定符合园区发展定位的“四上”企业252家,产业发展方向与省“十强”产业、济宁市“两高两新”产业高度契合,同步依托正方公司设立两只共2.5亿元的开发区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孵化成长性优质企业,进一步加快园区资源融合、优势集聚。

坚决打破“铁饭碗”

刀刃向内,精兵简政,坚决打破“铁饭碗”。敢于“动奶酪”,不怕“得罪人”,按照精干高效原则,裁撤冗余机构,重新设立开发区经济发展局、投资促进局、科技合作局等7个内设机构,将园区核定人员数量由改革前的150名压减到110名,确定原开发区16名科级干部,有14人不再担任原有领导职务,并妥善分流安置了45名未参加选聘或落聘的园区人员。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良性竞争选人用人机制,严格绩效考核,全面推行“基础性工资+绩效工资”薪酬分配方式,划分5个等次,合理拉开差距,评先树优、奖勤罚懒,确保人员多劳多得、岗位能上能下,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选优配强工作队伍

海纳百川,汇聚人才,选优配强工作队伍。坚决打破编制和身份限制,“全体起立”,全员竞聘,面向全国、全市招贤纳士,唯才是举,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公开面试、公平打分、公正选人,确保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该区91名岗位人员已全部聘任到位,其中包括1名从杭州富春湾新城管委会选聘的90后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担任专职副主任。2名从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引进的化工领域专家教授,担任兼职副主任。全体工作人员均为大学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6.5岁,园区工作人员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素质化的要求更加凸显,发展建设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引领,智汇园区,布局抢占创新高地。新增科技合作局,大力推进“一园一业一所”模式,为企业和科研院所牵线搭桥,优势互补,共促发展。建立了山东溯源绿色化工研究院、鲁抗中科院生物技术产业转化平台、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强化科技企业培育,在现有的51家国家级和19家济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筛选有潜力的创新型企业,分阶段、差别化扶持,逐步构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培育入库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的四级开发区科技强企队伍。

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精准招商,灵活高效,不断拓宽发展空间。绘制招商“链条树”,明确招引关键环节,成立聚平招商公司,设立开发区投资促进局,通过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等多元招商模式,“深耕细作”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摸清域内企业信息,锁定招引目标,吸纳产业转移。依托中韩产业园等中介平台,加强对外招商,突破外资项目。目前共开展外出招商活动11次,接待来邹考察客商43批次,确定重点在谈内资项目41个、外资项目13个,投资总额分别达到259亿元和19.6亿美元,新建、续建项目58个,到位资金36.2亿元。

新闻推荐

爱心单位为一线环卫工人 捐赠1000套环卫服装

5月26日,国家税务总局邹城市税务局到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开展“关爱环卫工人、共创文明城市”环卫服装捐赠活动,为奉献在创...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