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运河煤矿打造智能化矿山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纪实

济宁日报 2019-09-02 10:13 大字

本报通讯员詹召伟张海燕张勇

运河煤矿作为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最老的生产矿井,面对可采资源日益减少、采掘现场条件日趋复杂的现状,没有“等、要、靠”,而是主动出击,聚集新动能,开辟新战场,依托智能化智慧化矿山建设,力促新旧动能混合提升,倾力打造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自动化运行管控强起来

2015年以来,该矿积极推进机电装备自动化改造,顺利实现了多个工作地点减人增效。先后进行了“通、排、运、提、压”地面煤流集控和手选系统等26个岗位机台智能化改造,实现了自动化运行,走出了一条老系统转化为先进设备的新路子,取得了很好的减人提效成果,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用工从2015年的1826人减至现在的1377人,年节省人工成本5000万元。开创了创新节支、流程提效、科技保安的“三赢”局面。

对集控中心人员加强培训,采取集控中心人员监测监控、各系统维修人员互相学习定时巡查,做到集控人员会巡检、维修人员会监控交错学习的模式,做到一人多能,工区、科室、分管领导多级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取得了自动化运行的良好管控效果。编印了标准化、流程化管理图册,探索出了一条自动化系统运行、巡检及管理的管理方法。实现“装置自动化、管控信息化、运行智能化、集成高效化”的智能化管控目标。

智慧化智能化建设硬起来

2019年,该矿加大智慧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造工作,煤仓磅房无人值守8月中旬已经完成,实现车辆的自动识别与自动称重。煤仓放仓无人值守项目正在建设中,10月底完成,项目完成后可实现煤仓的自动放煤并实现与磅房称重、煤质运销管理、车辆识别的有效融合,真正实现煤仓的无人值守,可减员4人。-490采区配电点、-725机电硐室无人值守改造正在进行中,12月份完成,项目完成后将实现井下所有变电所、主要配电点具备从地面进行集控的功能,大大提高矿井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根据加快推进冲击地压矿井智能化工作要求,对9306综放工作面和7316皮带顺槽掘进工作面实施智能化工作面建设工程。

挖掘智慧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造潜力,制定智慧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造规划,总结摸索提升采掘工作面智能化运行、管理方式,提高采掘工作面安全系数和工效,创新工作面端头布置,确保端头放煤提效10%,仅6304工作面就多回收资源1.4万吨,创效868万元。对矿井生产子系统资源整合,形成自动化运行平台,完成已建成无人值守的生产系统的数据对接、数据共享。为矿井监控及自动化运行平台提供接口及传输路径。对矿注氮机房、中水处理站、余热利用机组等地点进行无人值守改造,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切实把智能化改造作为提升冲击地压矿井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手段,确保采掘工作面智能化推进工作。有效优化企业的运营管理,提升经营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

“大充填”工艺立起来

探索“大充填”工程,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今年以来,他们对固体废弃物充填工艺反复调研论证,到鄂尔多斯裕兴煤矿实地考察,并邀请中煤环保、北京科技大学、兖矿集团邹城华建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机构到矿实地调研,得出初步结论。如果实施这项工艺,矿井九采区及工广煤柱至少解放资源450万吨,产能可维持在每年70万吨至75万吨,企业还将有10年的服务年限。

按当前各项有效指标初步测算,矿井保持每年70万吨可实现盈亏平衡,每年75万吨可实现5000万元的利润,即使煤价每吨再降70元,依然可维持盈亏平衡。该项目基本符合企业实际,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需要挑战四个方面的不可能,最终形成下水平超高水充填,上水平连采连充膏体充填的大充填模式,打造成绿色开采与固体垃圾循环利用项目,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达标,尽最大努力延长矿井的服务年限。

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他们坚定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在济宁能源发展集团的正确领导下,不仅要脚踏实地走好现在的路,更要大胆开拓,探索未来的道路。努力打造绿色、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新型智慧矿山。真正实现“说了算、定了干、按期完”工作要求,打造转型发展 “新引擎”,为集团和企业自身发展产生助推效应。

新闻推荐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交警机智成功破案

8月10日14时许,邹城交警大队事故科接指挥中心指令,在邹城市金临大道高皇村路口处发生一起交通事故,电动车驾驶人当场死亡,乘...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